自主學習的品格是關鍵 AI 浪潮下的創新教育

2014 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誠致教育基金會即積極參與公辦民營學校,與美國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KIPP)合作,引進其關注弱勢族群、強調品格的教學方針,並在地化後成立 KIST(KIPP-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創新教育模式,近年更嘗試以「專題式的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強化孩子探究學習的能力,包括花蓮縣三民國小、雲林縣拯民國小、雲林樟湖生態國中小、新竹縣峨眉國中、屏東富田國小等校皆為近期獲教育創新 100 肯定的聯盟學校。

 

面對 AI 浪潮,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吉仁認為,AI 是好用的工具,但也只是工具,主體仍是自主的學習行動,師長應以尊重、自由、發展、協作的精神陪伴孩子發掘問題、學習解決,一起當個快樂的 AI 使用者。

 

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吉仁。(圖/誠致教育基金會提供)

 

 

從單向授課到解惑討論 AI 網路家教助翻轉教育落實

 

回顧誠致教育基金會在 2011 年成立「均一教育平台」,經國外知名免費學習網站「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授權,將其內容轉化為台灣的課程內容,供國中小師生可以免費使用可汗學院的整套教學模式。這套教材猶如「數位家教」,除提供各科教學影片,更搭配互動式習題,可協助累積個人學習紀錄,讓學習狀況得到初步分析,再者,引導師生將學習翻轉為「先回家看教學,帶著問題與想法到課堂發問與討論」的模式,讓課堂從過往的單向授課轉向討論與解惑。

 

李吉仁表示,當 AI 技術加入教學後,老師的角色某程度被 AI 取代了,教育平台上多了「對話機器人」,全天候回答學生問題,例如不懂的地方可以看什麼教材、應該選哪些習題來練習等。因此可以預見當 AI 繼續發展下去,教育現場將會產生巨大變化,首先顯見需要背誦的知識將不再重要,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後,需要學習的是運用資料、資訊的能力。

 

2023 KIST 共識營-PBL 進階工作坊。(圖/誠致教育基金會提供)

 

 

思考、探索 養成自學品格是關鍵 AI 是工具之一

 

在基金會所運營的 KIST 聯盟學校裡,強調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其「PBL 專題式學習」中主導學習的是學生而非老師、更非一套固定課綱,例如運用「探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透過歷練未知情境以訓練探索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給學生「登玉山」這個任務,讓他們去探索此行所需的體能與設備、可能遭遇的天候狀況等,他們會在過程中發現問題一個接一個產生,並為此進行規劃行程與訓練計畫等。

 

又例如讓花蓮的學生到台北運用捷運等大眾運輸系統探險,截然不同的環境將給孩子巨大刺激,除從此經驗出發學會如何探索其他城市,甚至思考未來在其他地方工作生活的可能,對世界與自己有更大想像,將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機。每個摸索、尋求資源過程即是學習的機會,這不是哪一個科目裡哪個章節可以一次教給學生的,老師在旁給予引導與協助,其實背後有設計課程的功夫要做,AI 也將是當中的工具之一。

 

六年級學生規劃自主探索旅行。(圖/誠致教育基金會提供)


 

「你先要有對事情要有好奇心,但 AI 不會告訴你最後答案或絕對正確的答案,因此你也要有判斷力。」李吉仁提醒,AI 是在學習過程中協助應用知識的工具,但使用過程中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保持探索的精神才是重點,不管有沒有 AI 可用都是一樣的理念。

 

李吉仁再舉中學生協助在地茶農將茶葉行銷到全臺灣的計畫,他們花了一學年的時間在做中學。為了設計行銷計畫,他們要學習理解茶文化、50 多歲的茶農的想法、要親自品茶、同時思考在熟悉的網路下的創意與可能性,並時時觀察、檢討計畫的效果。當中 AI 可以幫忙整理知識、也可以幫忙寫文案,降低進入未知知識領域的門檻,但關鍵是在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學的品格」,以尊重、自由、發展、協作的精神面對知識與挑戰。

 

2023 KIST 共識營-學生專案成果。(圖/誠致教育基金會提供)


 

引導孩子在 AI 時代活出自我 教師與家長的新時代挑戰

 

「教學方法不用靠 AI,不用高深的知識。」李吉仁認為回歸到最基本,是要訓練教師有能力根據學生的需求與特點設計教學計畫,引導學生持續探索與自主學習。他更建議教育部,在尋求與推廣全國一致的教材同時,更該鼓勵各地教師多做分享,互相影響也激發出更具啟發性的教學方法。

 

家長則是重要的「教育合夥人」角色,對教育比較積極的家長,甚至會拿出知識跟熱情舉辦自學機構,但另一方較為弱勢的家長,則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或的確無力教育孩子,但兩極端的家長同樣面臨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的焦慮中。李吉仁表示,每個家長自身也在學習怎麼當父母,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公辦民營學校,會鼓勵家長多到學校參加活動,學習如何一起引導孩子。

 

「AI 或許可以幫忙,但它只是輔助。」李吉仁感嘆,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知識,個人的學習能力、認識自我、處理情緒、與他人的關係等非認知的能力,對孩子的發展更重要,但過往學校卻不一定視為重點。

 

再者,目前家長普遍對孩子接觸大量資訊,但卻無法掌握內容是當性感到焦慮,李吉仁認為,此顯得引導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的重要,相關 AI 教材也已獲新創開發,以「ME and Mine」線上課程為例,設計成遊戲協助家長陪伴孩子進行「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在 AI 技術的協助下給予個人化的遊戲與教材,師長也可利用這套遊戲了解孩子情緒發展的程度。

 

如何讓孩子在充滿演算法的未來活出自我的獨特,李吉仁認為,應是 SEL 與 PBL 兩套教育法可以提供協助,先讓孩子藉由 SEL 認識自我、並建立與他人的關係,再靠著 PBL 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自己心中渴望。

 

讓孩子藉由 SEL 認識自我、並建立與他人的關係,再靠著 PBL 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自己心中渴望。(圖/誠致教育基金會提供)


推薦閱讀

科研、人才、治理 建立臺灣 AI 國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AI 教育x教育 AI」 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運用 AI 能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整合科技研發與作戰運用 智慧國防十年計畫促臺灣成世界核心

2023.07.11 特約記者 賴品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