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科研、人才、治理 建立臺灣 AI 國力

因應未來智慧國家願景,國科會賦予「臺灣 AI 卓越中心(Taiwan AI Center of Excellence, Taiwan AICoE)」擴大整合跨部會、學研等與長期累積的 AI 科研能量與國際接軌的責任,從「人才、科研、治理」三大面向,以建立關鍵國家影響力。並以國家高度出發,整合跨部會能量,提升臺灣的 AI 國力。

 

 

軟硬體實力不凡 臺灣在 AI 領域的優勢與成果

 

面對全球 AI 新興關鍵技術的競爭,臺灣已藉半導體產業向世界展現硬實力,在優質 AI 科研技術與研發人才的軟體能量上,臺灣 AI 卓越中心總召集人蔡志宏教授盤點,目前臺灣產官學研在算力(計算能力與速度)、資料、人才與創新上都有豐富成果及成長潛力。

 

臺灣 AI 卓越中心總召集人蔡志宏教授。臺灣 AI 卓越中心總召集人蔡志宏教授。(圖/臺灣 AI 卓越中心提供)


 

國內企業與國網中心合作打造的超級電腦「台灣杉 2 號」,在 2018 年全球前 500 名超級電腦( Top 500)中排名第 20、全球前 500 名綠能超級電腦(Green 500)中排名第 10 ,樹立我國超級電腦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因應「生成式 AI」所需,台灣杉 4 號、5 號陸續已在建置中。在資料方面,臺灣是全球擁有最完整繁體中文語料的重鎮,共有中研院收錄 1,755 萬字、國家教育研究院約 4 億字,還有臺灣客語、閩南語語料庫等;另有民生公共物聯網AI 醫療影像標註資料庫等資料平臺,都是相當獨特且有效力的資料庫。

 

國內學者陸續展現研發成果,例如臺灣大學的「LIBSVM」論文已獲全球引用次數 5.3 萬次以上,2020 年中研院在物件偵測領域上獲評全球最快最準的「YOLOv4」演算法,其論文也得到世界第三高的引用數,僅次 Google 的 Transformer 、OpenAl 的 GPT-3。此外,在開源軟體平臺「GitHub」中,臺灣成員有近千人,合計創下了 2 萬次以上的貢獻。

 

 

因應就業市場需求質變 人才培育產官學研聯合出擊

 

為了持續壯大臺灣 AI 能量與影響力,目前政府一年培育人才約 2.5 萬人,民間機構如「臺灣人工智慧學校」等也累計培育了 5 萬人。臺灣 AI 卓越中心 總召集人蔡志宏教授說明,未來新興產業需要懂運用 AI 的人才,既有的產業,也需要運用 AI 技術提高整體效率。快速變革的浪潮將改變就業市場對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人才與就業市場的質與量將會改變。根據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今(2023)年 發表《未來工作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指出全球將新增 6,900 萬個新工作,但同時也有 8,300 萬個工作的需求會降低,OpenAI 與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預估 19% 的就業者其工作任務至少會有 50% 被 AI 取代,更有 80% 就業者至少 10% 的工作被影響。因此今年 3 月臺灣 AI 卓越中心舉辦「臺灣 AI 展望與佈局跨部會交流座談會」,聯合教育部、數位部等產官學研界專家討論,並得出「強化 AI 智慧應用能力、培養產業實戰人才、走向國際」等共識。

 

AI 人才教育與培育說明圖AI 人才教育與培育說明圖。(圖/擷自臺灣 AI 國力報告


 

蔡志宏教授指出,為了積極佈局與培育研究與應用人才,臺灣 AI 卓越中心從 2021 年 11 月推動至今,目前共有 17 個 AI 研究計畫,也已培育了 247 位博、碩士人才,並持續辦理國際級人才訓練活動,與關鍵訓練組織與企業合作。例如國際「機器學習夏令營(Machline Learning Summer Schools, MLSS)」2021 年年會即在臺灣大學舉辦,同時該中心與 Google 也從 2018 年至今每年合辦「AI BootCamp 創新研究營」等活動。

 

持續強化我國 AI 科研人才參與國際合作之外,臺灣 AI 卓越中心作為跨部會協力平臺,國內 AI 人才培育的整體規劃也是其重要任務,扣合《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 》有關培育關鍵人才培育的戰略重點,臺灣 AI 卓越中心將與國科會、教育部、數位部、勞動部等部會攜手,從產業需求出發、優化高等教育、擴大在職/就業培訓來繼續厚植 AI 人力的資本。

 

臺灣 AI 願景與布局--跨域整合記者會。臺灣 AI 願景與布局--跨域整合記者會。(圖/臺灣 AI 卓越中心提供)


 

與國際先進國家科研鏈結 做出精緻、優質的臺灣特色

 

臺灣 AI 卓越中心自 2021 年起補助 AI 主題研究團隊,內容包括半導體與製造、醫療與健康、環境、智慧城市、服務、核心技術領域等臺灣具優勢且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設法運用 AI 技術提出解方。研究團隊共有 43 個學研機構、300 餘位學者專家參與其中,目前已有 15 項突破性技術, 154 件成果技轉為業界所用。

 

臺灣 AI 卓越中心成果交流臺灣 AI 卓越中心成果交流。(圖/臺灣 AI 卓越中心提供)


 

重點案例包括:領先國際的「YOLOv4」智慧物件追蹤技術,目前已實際導入國內智慧交通系統,並輸出應用於菲律賓、越南等新南向國家。「人工智慧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 PANCREASaver」為智慧醫療技術,不需人員介入,即可全自動判斷組織細胞是正常或病變,並經健保署進行全國性資料庫驗證其準確度,並獲得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數位醫療 》(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收錄

 

亦有研究團隊與高通合作建構出專屬臺灣的「自駕車感知圖資」,並採用聯發科 AI 晶片舉辦四屆「嵌入式 AI 模型國際競賽」,分享臺灣自駕車感知圖資達 13.2 萬張,不僅供高手們交流技術,更藉此提升臺灣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

 

蔡志宏教授表示,臺灣 AI 發展走精緻、優質且貼近需求的路線,雖不以規模取勝,但求迅速有效。例如曾有 ChatGPT 使用者發現,中文與英文的使用經驗大不相同,這彰顯臺灣特有的繁體中文語料庫有其獨特性與開發價值。因此由國科會主導開發的生成式 AI「TAIDE 對話引擎」,同時具有建構臺灣文化特色的語言模型,與展現臺灣研發能力的兩層意義。

 

此外,為協助國內 AI 系統與產品走向國際,政府也預計於 2023 年底成立「AI 系統與產品評測驗證中心」,透過此機制建全 AI 發展環境,有助協助 AI 相關產品、服務拓銷國際市場。另一方面,政府也鼓勵業界推出 AI 軟硬整合解決方案,透過與技術研發或資服業者媒合,提供業者從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至應用商轉(Proof of Business, POB)階段的完整輔導,促使 AI 技術應用於各行業,過去一年已產出近 30 個 POC 案例,預計可促成 7 億元直接投資及 18 億元的衍生商機,以及   POB 的衍生投資達 37 億元。

 

結盟理念相近國家 邁向「亞太 AI 人才樞紐」

 

為使臺灣成為「亞太 AI 人才樞紐」,中心積極推動與美、德、英、法、加、以色列等 AI 先進國家發展密切科研鏈結。例如 2023 年在首屆臺美科技合作對話(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Dialogue, STC-D)會議框架下,國科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於今年 5 月辦理智慧聯網主題研討會,雙方近 30 位就智慧聯網及應用等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內容涵蓋了智慧農業、智慧環境、智慧交通、防災等,並初步取得雙邊潛力合作方向及共同研究意願,於短期將共同推動與補助研究人員互訪,中長期則朝向建立與推動雙邊研究補助案機制。

 

目前全球正在積極發展 AI 倫理法制與資料治理規範,臺灣密切關注歐盟、美國、日本等各方不同路徑發展同時,自身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也開始研議,近期已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公布「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 AI 參考指引草案」,聽取民眾建言,後續將彙整修訂意見,以訂定出符合兼具部會需求及民眾期待的指引。此外,臺灣亦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建立AI國際交流與合作網絡,如目前已加入全球人工智慧合作夥伴關係(GPAI, Global Partnershi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聯合國國際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 IRCA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西洋理事會 AI Connect 等,也持續邀請美國布魯克林法學院 Frank Pasquale 教授、芝加哥大學法學院 Aziz Hug 教授等多位 AI 法制與資料治理知名學者訪臺。目前臺灣 AI 卓越中心策略委員臺大劉靜怡教授已獲選為 GPAI 2023 年資料治理計畫年度專案負責人,中研院法律所資訊法中心副主任吳全峰及研究團隊亦參與計畫。未來臺灣參酌國外法治及徵集各界相關意見,接軌國際的 AI 規範與標準,全力推動 AI 發展,促使產業 AI 化,使臺灣邁向尖端智慧國家。

 

AI 倫理法制與資料治理規範示意圖。AI 倫理法制與資料治理規範示意圖。(圖/Freepik)


推薦閱讀
奪牌源自細節 運動科學蘊藏深厚學問
2024.09.12 特約記者 賴品瑀
奪牌源自細節 運動科學蘊藏深厚學問
跨域人才集結!從頂尖到基層運科無所不在
2024.09.12 特約記者 賴品瑀
跨域人才集結!從頂尖到基層運科無所不在
科技賦能運動:奧運競技與全民健身的全新時代
2024.09.12 特約記者 賴品瑀
科技賦能運動:奧運競技與全民健身的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