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俄戰爭中,烏克蘭所展現堅韌的防衛意志,不僅啟發各國積極將新興科技投入軍事應用,更關注受強鄰武力威脅的臺海情勢。而臺灣相關單位正穩健推動「智慧國防」、「國防自主」,以科技優勢建構防衛力量,如中山科學研究院於 2019 年起推動「智慧國防計畫」。國防安全研究院李廷盛副執行長亦為國防自主相關政策的重要推手之一,曾任空軍飛官的他具備實戰經驗,可說是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的翻版。李副執行長認為軍力應搭配科技發展,整合「科技研發」與「作戰運用」兩端,本文將分享李副執行長對於我國如何積極備戰以嚇阻戰爭發生、以智慧國防支持國家防衛能力並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以及向下扎根關鍵技術、培育國防科技人才等觀點。
國防安全研究院李廷盛副執行長。(圖/李廷盛提供)
李廷盛回首七年前擔任國防部參謀本部通資次長室參謀次長任內,曾有兩位業界資安高手,向他與時任中山科學研究院資通所林高洲所長示範自行研發的「網路資安航母」程式,一天內即完成營區網域內超過 8 千台電腦的資安檢查流程。經此震撼,兩人積極推動國內智慧國防的發展,包括指管通資情監偵系統、無線通信、電子戰、網路戰、遙導控制和水下科技等六大領域。現今烏俄戰爭向世人展現科技如何改變戰場行為時,李廷盛表示當時以「遠程、精準、機動、不對稱」為理念的前瞻佈局是正確的方向。
李廷盛將發展智慧國防的進程分為六階段:第一階段將臺灣既有的「人工智慧與各項科技整合」;第二階段「物聯網與 5G 技術」加入臺灣的強項資通訊(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第三階段以「大數據」支撐未來人工智慧整合物聯網的運用;第四階段「戰場的知覺(編按:Situation Awareness, 狀態感知)」;第五階段「智慧決策」,及最後第六階段的「網路戰」。各階段間的科技研發與應用,不只需要互相整合,更要能夠相輔相成。
透過整合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的能力,輔助決策者做出正確預判。(圖/Freepik)
李廷盛以汽車倒車雷達比擬,駕駛人能接收車後影像,更有警示聲協助,讓車輛操作更方便、安全,而國軍在戰場上透過搜集大量資訊,包括敵軍位置、風雨等氣候資料,以人工智慧強大的運算能力輔助進行軍事決策,以做出正確率最大的判斷,例如偵測一架共機起飛後,超級電腦即可預測敵機下一秒航向位置、通過臺灣海峽中線的機率等數據,協助決策者做出適當判斷。李廷盛強調智慧決策是動態的,需依賴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整合運算。
在烏俄戰爭中,看到烏克蘭運用安靜、體積小、精準控制的無人機,監偵俄軍入侵坦克部隊,無人機蒐集資訊後先經衛星傳遞給地面指揮部,指揮官同時透過衛星指揮飛彈部隊,當其決策要攻擊隊伍中哪一輛坦克後,無人機還能 zoom in(拉近聚焦)目標再次蒐集精確資訊,讓百里之外發射的飛彈精準攻擊。李廷盛指出,無人機在戰場上的實際運用案例對臺灣國防相當重要,一方面,我國不光有能力製作小巧無聲、具備高品質影像與通訊能力的無人機,另一方面,在地理上,臺灣海峽寬度在飛彈射程之內,並擁有 200 多座 3 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可部署飛彈,將提供比地面飛彈更精準的射擊效果,正是發揮臺灣不對稱作戰的優勢所在。
安靜、體積小、精準控制的無人機,成為臺灣不對稱作戰的優勢。(圖/Freepik)
近年來,政府在各領域所提倡的「韌性」(resilience),即是確保臺灣擁有各種備援計畫可靈活運用。以通信為例,不只有網路、電話、廣播、無線電,更有衛星、微波通訊等可調度,甚至備以高空氣球、台北 101 大樓等高塔作為戰場通訊聯繫的計畫。
李廷盛解說,臺灣在智慧國防上需要具備的韌性有多種層次。首先,部署低軌衛星(Low-Earth Orbit;LEO),以維持國內外通訊所需,相較國土面積約是臺灣17 倍大的烏克蘭所擁有的 400 多個低軌衛星,臺灣規劃設置約 120 個低軌衛星,經初步模擬,足以涵蓋全國,並確保 24 小時通訊不中斷;再者,強化能源、水資源、交通運輸、銀行與金融、通訊傳播、緊急醫療、中央與地方政府、高科技園區等「國家八大關鍵基礎建設」的資安防護亦是重中之重。除軟硬體的韌性外,李廷盛更強調國人自我防衛的勇氣與決心,因為這是臺灣最重要的韌性。
低軌通訊衛星示意圖。(圖/Freepik)
李廷盛以資安領域為例,軍方自 2016 年起,持續積極培訓資安人才,不斷從三軍官校遴選最優秀學生受訓,甚至選送至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MU)等頂尖學府培養。這些人才經紮實訓練及軍事實戰經驗,能力備受業界肯定。對於甚至出現民間挖角軍方人才的現象,李廷盛正面看待,代表軍方所培育的人才確實具備戰力。能獲業界青睞的資安人才,除可提升各產業自身的資安,還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整體國安,同時,在業界持續累積經驗的人才,也能促進政府與產業相輔相成發展國防戰略科技。此外,後備指揮部也能透過教育召集,掌握資安人才的動態與能力,以備戰時人力規劃與訓練,一同為國效力。
除資安以外,國防部與業界在其他科技領域也同樣交流頻繁,李廷盛以無人機建軍為例,因涉及動力、遙控導航、地面接收裝備、影像、指揮系統等技術,需要仰賴產、學界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李廷盛從作戰軍官轉任科技軍官的經歷中體悟到,科技人與具作戰思維的人在看待科技作戰的角度相當不同,因此透過政府整合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對臺灣整體智慧國防戰略所激盪出的新想法,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I am small, but I am thinking big」(編按:臺灣國土小,但眼見宏大),李廷盛指出,臺灣在發展智慧國防的全球佈局中,應該成為「核心的核心」,例如去(2022)年底,美國證實在烏俄戰爭中精準擊退坦克部隊的「標槍飛彈(FGM-148 Javelin)」中,250 個先進製程晶片全來自臺灣,顯示臺灣半導體產業不但是我國的「護國神山」,在全球民主陣營中也是「護球神山」,至關重要的關鍵角色,成為臺灣的防衛根基。
臺灣在發展智慧國防的全球佈局中,應該成為「核心的核心」。(圖/Freepik)
李廷盛指出,臺灣在科技與資通訊的能量都不容小覷,雖暫落後美國與部分歐洲國家,但在亞洲決不遜於日、韓,且整體國防戰力位居全球中等以上(編按:2023 年全球軍力排行台灣於145國中,排名第 23 名)。此外,臺灣國土面積雖小,但已形成竹科、南科等成熟的高科技產業聚落,造就人才與供應鏈的緊密串連,掌握關鍵零組件研發與製造能力,例如太空戰關鍵設備衛星所需的天線接收器、電力系統、輸能系統、通訊等地面設施。臺灣產業實力不僅能滿足各國國防應用,並同時因應世界需求做出快速、敏銳的調整,臺灣已逐漸成為全球智慧國防發展上,不可或缺的民主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