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頂尖競技選手紛紛採用運動科學浪潮下,臺灣去年也成立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協助選手在日常訓練中「摳細節」,在每個精細動作力臻完美。巴黎奧運,更提供選手協助出賽期間提供調時差、心理技能與即時情搜等後援,在巴黎奧運奪下 2 金 5 銅的佳績。奧運落幕後,除持續協助選手備戰外,下一步考驗則包含開發更多工具、引入 AI 技術,及建構運動員資料庫等。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執行長 黃啟煌。(圖/蔡雨婷 攝)
雖然成立之初各方期待—「運科中心研究、分析、規劃,把訓練計畫交給國訓中心,由培訓隊運科處第一線技術人員去執行」,但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執行長黃啟煌指出,培訓隊的選手與教練已經有信任的基礎,而教練具有豐富經驗,對專業也已有各自見解,還未建立信任且未掌握確切需求前,運科團隊不可能貿然提供訓練計畫。因此目前運科中心的定位是協助教練將蒐集到的資訊轉換成訓練內容,這也反映到運科中心目前擁有眾多的合聘研究員,除了懂運科之外,還必須維持與培訓隊總教練良好的互信與互動。
「我們必須要先了解選手,才有辦法針對選手狀況,提供資料與訓練建議給教練。」黃啟煌表示,運科團隊透過多次與教練、選手的深度訪談去瞭解需求、找到選手的痛點,才能給出建議。
運科團隊透過多次與教練、選手的深度訪談去瞭解需求、找到痛點,才能給出建議。(圖/Freepik)
例如拳擊選手反應,在擂臺上每回合間隙寶貴的一分鐘休息時間,常常喘得無法集中精神聽教練指導,因此經過討論,運科中心請具呼吸治療師資格的研究員為選手制定呼吸調整策略,並反覆調整出最適合的一套方法。又例如射箭選手出身的研究員,根據自己的經驗,找出箭與弓的些微角度差異影響射出的箭準確度的關鍵,同時使用儀器檢測出選手最順手的持箭姿勢,果然奏效。黃啟煌指出,測量動作看似簡單,但難在知道要去量什麼,若要運科「真的有用」,關鍵就在於與教練一同找出選手真正的需求。
以巴黎奧運為例,桌球、羽球、柔道、跆拳等對戰類運動的情搜,需要最多人員參與。必須在賽前就收集對手過去出戰影片,進行標記整理歸納對手的習性,掌握對方得意技、破解對方容易失分的弱點所在;奧運期間更緊盯所有場次,當對戰選手晉級時,團隊馬上連線巴黎即時提供下一戰對手技能分析。黃啟煌指出,情搜的挑戰在於每個教練策略不同、關注的重點也各異,因此情搜內容也因人而異;再者,透過對戰影像進行分析,目前機器只能粗略幫忙分段分類,主要還是仰賴人工標記,耗時耗力,未來勢必會導入 AI 科技。目前有團隊正在進行,如與拳擊選手陳念琴合作的清大團隊,後續成果也令人期待。
影像辨識是目前運科技術中的重要技術,例如成大團隊協助田徑選手找出在跳遠、跨欄等項目中,怎樣的步幅、起跳角度能最具優勢,以及游泳選手幾次踢腿、換氣才能在轉身時最有利;射擊、射箭等項目在擊發、放箭一瞬間的穩定度、平衡等,都是利用影像辨識技術捕捉關鍵瞬間並馬上回傳給教練與選手檢視。黃啟煌說明,目前監測技術堪稱成熟,但挑戰就在於抓取哪個瞬間才能提供有效的分析,因此需要跨領域合作,例如體操動作在哪個瞬間環節是評審評分的關鍵?科技人不會懂,必須與運動界的專家合作來掌握需求。
成大團隊與敦玉科技合作研發的水下光學配速系統,使選手可透過池底防水指示燈的配速,訓練中長程配速,朝均速化的理想狀態前進。(圖/國家運動科學中心 2024 運動科技論壇暨科技展示)
如何拿捏「協助」與「過度介入」間的界線是一門學問,其中有難以言喻的「鋩鋩角角」。以拳擊為例,運科中心引進美國 UFC 搏擊聯盟的分析方法,將選手能力分成好幾個象限,協助檢測選手力量並跟國際頂尖的數據對照供教練調整訓練計畫,約三,四個禮拜追蹤一次,以間歇、規律的頻率協助修正方向。
在身心理方面的協助,這次運科中心參考過去參賽選手提供的經驗,如適應時差、睡眠等問題,尋求專攻睡眠的醫師合作,根據追踪監測生理狀態,擬定個人化調整計畫,包括坐飛機時延後多久再睡、飲食順序等,今年奧運有兩位選手表示得到改善,並願意安裝監測設備給予團隊最真實反饋。不過並非所有選手都有意願使用,或是雖採用但婉拒監測。黃啟煌直言「如果選手不願意使用我們的東西,提供再多都沒有用。」
例如逐漸受重視的心理技能;追求精準的競賽項目需要平靜,而拳擊柔道等對戰類需要激昂...等,運科中心邀請運動心理專家針對不同特性運動開發數套訓練計畫,交給長期在第一線協助選手的心理教練,甚至也請專家來講授,但仍有部分選手質疑效用而沒有參與。但當選手臨場求救:「老師你幫我換一個腦袋吧,我一直在胡思亂想。」時,只能說站上場面對壓力的是選手自己,如果平常沒有練習、內化出自我抗壓能力、韌性,那一刻旁人也無能為力。
備戰 2024 巴黎奧運會 射擊運動心理工作坊。(圖/國家運動科學中心)
但黃啟煌強調,若沒有信任基礎或實際應用前例,選手不願採用是人之常情,這正是運科中心的挑戰。運科中心作為從旁協助的角色,未來將繼續與教練、選手一起找出需求,並期待由教練負責向選手說明和溝通建議。
奧運落幕後,運科中心正在持續建構「運動員資料庫」的架構,預計 2024 年底會有雛形,內容將含體能檢測、運動傷害、醫學檢查等資料。黃啟煌出身運動傷害研究,台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具水準的運動傷害流行病學的追踪紀錄系統,最令人感到可惜,若能持續累積頂尖選手、基層甚至運動愛好者的運動傷害紀錄,便能針對病因、傷害基準等進行分析,進而尋找預防傷害的可能性。他尤其期待藉此釐清基層選手各階段發展發生的狀況,如此便可以避免小選手過度訓練,過早埋下運動傷害的因子。
國家運科中心今(2024)年 3 月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共同建構「運動員資料庫」,未來更期許可以擴張至全民運動領域。(圖/國家運動科學中心 )
黃啟煌指出,競技運動具有「小眾大資本」特質,在台灣,運科研發還是仰賴國家資源帶頭。但運科成果在輕量化、降階後,便可提供民眾使用,例如女性運動員有較高風險發生膝蓋的前十字韌帶損傷,且大多發生在跑跳落地那一刻,因此有一套錯誤落地動作的評量,以協助運動員找出風險並設法預防,過往是錄影後經人工判讀,但加入影像判讀技術的協助後,可以提供有效的預防建議,協助有類似症狀的民眾,提供更多幫助。
目前有團隊結合 AI 辨識系統協助高齡者,能透過手機鏡頭辨識動作,指導使用者在隨時隨地進行正確合適的運動,未來能藉此收集更多一般民眾運動的相關資料。運科中心也正在開發運用功率器監測運動時的能量轉換模式,以釐清人體醣或脂肪的使用狀況,不僅有助於頂尖選手的體重控制,結果如獲得驗證,對一般民眾健康也將有所助益。黃啟煌說,設想未來全臺健康中心都能運用,甚至還可以舉辦比賽,看哪個地區的民眾一起燃燒最多脂肪或是減重最多,大家一起行動,促進國民健康。
現今的運科發展,不僅協助頂尖運動員在世界舞台上展現臺灣實力,相信更將陪伴所有民眾走向更健康活力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