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國內徵收碳費上路、產業鏈供應揭露碳足跡要求等多重因素,「淨零排放」成為企業必須實踐的責任。為協助國內中小企業迎接這項挑戰,經濟部已製作《企業淨零行動手冊》,不僅整合政府減碳措施、輔導、補助等相關資訊,並引導企業找到實現「低碳化」與「智慧化」轉型的方法,以加速企業實現淨零目標,並搶得全球綠色商機。
造紙業者透過經濟部的輔導計畫,由專業團隊提供診斷輔導,針對耗能設備落實節能改善,每年可節電達百萬度,省下逾 250 萬元的能源成本。(圖/經濟部提供)
經濟部綜合規劃司司長莊銘池表示,減碳能力已逐漸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指標,許多國際大廠紛紛訂出 2050 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並組織專業團隊制定因應對策。相較之下,國內眾多的中小企業則需要政府與產業鏈的支援。因此,經濟部編寫《企業淨零行動手冊》,彙整企業最重視、關注的資訊,同時提供國際減碳機制的基本解釋、碳盤查工具及成功案例。
《2023企業淨零行動手冊》之封面,以數字「0」呈現淨零意象,透過象徵企業的工程師採取如:設置再生能源、更換節能設施及使用再生燃料等行動,展現產業淨零轉型的多元減碳解方。(圖/經濟部提供)
「碳費在全球都會收,請讓政府幫助你!」莊銘池表示,過往政府常祭出規範環境污染,而企業則在廠房管道末端裝設污染防制設施,或出走到環保規範較低的國家來回應管制措施。然而,世界各國也正考慮以類似 CBAM 的機制,以應對 2050 年淨零排放的挑戰,可預期未來對於淨零的標準,全球將趨於一致。因此,對中小企業而言,留在臺灣接受政府的協助並運用國內掌握的技術,將會是一個更有效益的選項。經濟部更希望在協助業者提出淨零規劃的同時,也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莊銘池指出,經濟部提供了多項方案,包括碳盤查輔導、設備汰換、能源轉換、技術發展、商業模式轉型或是貸款優惠等,其中又以「疫後條例」預算所提供的疫後補助最具代表性,協助企業以「低碳化」及「智慧化」的新姿態重生。《企業淨零行動手冊》則將上述資訊整合,協助中小企業找到所需資源,並設有單一窗口供諮詢協助,使企業獲得實際且精準的幫助。
透過圖像及互動性及娛樂性之動態光雕,淺顯易懂的說明《2023企業淨零行動手冊》之重點,帶領觀覽者瞭解企業減碳行動解方,以及經濟部提供的多元輔導補助資源。(圖/經濟部提供)
相較過往,企業多將因應環保相關規範的措施當作是額外的成本,而現今減碳機制的設計趨向將「減碳」視為具有市場價值和認可的作為,因此企業應儘早參與減碳行動「創造自身的碳價值」。
由於臺灣目前碳排放約九成來自能源使用,因此企業的減碳行動主要集中在 2 大重要項目:(1)設備升級、(2)能源轉換。因牽涉產業製程、轉型等整體性的調整,與以往僅是加裝污染防治設備相較,難度大幅增加,企業可藉《企業淨零行動手冊》找到適合的資源與協助。
莊銘池進一步強調,產業鏈的業者是相互依賴的,大廠可以引導上游供應廠一同改善,發揮「以大帶小」的作用。其中,經濟部也看到大數據的發揮空間。
經濟部綜合規劃司司長莊銘池。(擷自/經濟部)
以電子廠供應鏈為例,零件供應商同時供貨多家下游製造商,這些製造商需遵守不同客戶的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規範,例如再生能源倡議行動 RE100、全球交通載具電動化倡議 EV100 等。儘管在原料來源揭露、能源使用等製程資訊的規範大同小異,但不同公司可能有不同格式及要求,在作業流程上易造成供應商的不便。為此,經濟部提供協助,整合相關資料表單,讓上下游資訊更能順利串接,成功幫助爭取訂單及合作機會。
莊銘池表示,由於原物料、能源使用的資料足以推導實際的商業運作情況,因此企業通常將相關數據視為機密。然而,在妥善的資料處理與保護下,這些數據在收集、整合後,不僅可協助業者進行「碳盤查」,還可供制定減碳措施,最終協助企業實現經營智慧化。
智慧化是提升效率的關鍵,包括能源分配、原物料使用等皆取決於精準的大數據調度。數據能力將促進產業鏈邁向循環經濟,透過資源、人力的精準媒合,不僅能減少碳排,更能擴大規模創造商機。
莊銘池對此充滿信心,認為臺灣的軟體實力足以運用數據做好減碳所需的智慧生產及營運模式。這份經驗還能向國際分享,協助全球企業創造商機。未來的「綠色成長」將使具解決問題能力企業獲益,不僅可為自身產品與社會創造價值,亦可兼顧包容與環境的永續共生。
未來的「綠色成長」將使具解決問題能力企業獲益,不僅可為自身產品與社會創造價值,亦可兼顧包容與環境的永續共生。(圖/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