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島領先全世界:解密台灣「淨零減碳」轉型術,科技與環境可以達成雙贏

 

 

  

 

隨著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加上金管會訂定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淨零入法」勢在必行。那麼首當其衝的台灣企業該如何回應?怎麼擬訂具體行動策略?以及廣大的消費者,從日常生活中,又可以透過哪些方式響應減碳?

 

我們本次邀請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中鋼公司、以及臺灣唯一專注頭皮養護髮品的B型企業美科實業,分別以政府角色、大型企業、以及中小企業代表,從企業治理、民眾消費角度,探討台灣的永續轉型術,如何走出與他國不一樣的道路。

 

 

產業供應鏈首當其衝,企業永續轉型不轉不行

 

歐盟公告最快 2023 年試行徵收全球首要碳邊境調整機制,也就是俗稱的碳關稅,讓一票過去長期仰賴進出口貿易的台灣企業引發「碳焦慮」。不過也有企業認為眼前的減碳星火,還「燒不到自己」,但真的是這樣嗎?

 

林子倫就指出,「現在有一句玩笑話,如果企業不走淨零,你的訂單可能就被清零。」因為供應鏈層層分工,終端大品牌例如 Apple、Google、Microsoft 開始要求他們的供應商,必須每年要通過減碳評比,如果不能達標,很可能隔年就被踢出名單。因此林子倫強調,「如果企業現在不做改變,在未來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永續轉型這一題的布局,不只是爲了減碳,而是為了競爭力,非轉不行。」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分享淨零碳排已是世界趨勢

 

 

身為高碳排行業的中鋼,面對淨零就深有所感。中鋼生產部門生產副總陳守道回應,「碳中和的壓力鋪天蓋地而來,以前只要遵循國家法規要求,現在還要面對投資機構、客戶、外國政府、國際倡議的要求。」中鋼研發部門技術副總鄭際昭則呼應林子倫所言,他說:「企業如果沒有足夠的減碳作為,未來外銷產品被課徵碳稅,就會造成產品競爭力下降,現在更要把握轉型升級的機會。」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中鋼研發部門鄭際昭副總認同現在國際市場上,未有減碳的企業是難以保持競爭力的

 

 

除了環境壓力、市場競爭力,難道企業投入減碳沒有其他誘因?美科實業展示另一種思維。美科總經理陳俊偉就提到,他們思考每年賣到市場的洗髮精,100 萬支、200 萬支空瓶最後跑去哪?為了對環境負責,陳俊偉認為企業投入減碳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信念」。他說,「因為我們認為綠色産品是一門好生意,值得我們去投資,所以盤點自身優勢,順勢達成淨零目標。」

 

 

減碳行動成功心法,中鋼、美科的永續策略如何殊途同歸

 

既然美科實業深信「轉綠」是有利可圖,那麼像他們這類中小企業,是怎麼系統化規劃減碳路徑?美科放眼 2030 年達到淨零排放的藍圖之下,從組織、策略兩個方向開始展開行動。前者設有專責永續辦公室,直屬於總經理室並編列獨立預算讓決策有效施行;至於策略面則可分為內部及外部的作為。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美科實業總經理陳俊偉分享如何從公司內到外,規劃減碳策略

 

 

內部在盤點碳足跡過程,陳俊偉分享他們將産品製造、企業組織會產生的碳足跡,交由專業團隊去界定範疇,再與內部同仁溝通一起設定減碳目標。外部的減碳,則是號召價值鏈上下游夥伴一起響應,鼓勵合作廠商一起發展低碳産品、淨山養樹,並遵守供應商守則、評鑑制度。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以上種種投入之後,再統整為網站內容及品牌的永續報告書,對外向客戶、供應商、甚至大眾消費者告知,知曉美科所設定的短中長期永續目標共達成哪些成績,不僅獲得消費者認同,也提升品牌價值。

 

 

美科實業邁向綠色企業,淨零減碳實績

 

 

 

至於陳俊偉口中碳盤查的專業團隊合作,該如何找尋這類對象?林子倫回應,「現在政府端,從經濟部工業局環保署有很多類似的輔導方案;或是企業之間透過用大帶小模式,透過供應商夥伴的轉型經驗分享,可以幫助相對較缺乏資源的中小企業來擬定相關策略。」

 

那麼對大型企業如中鋼有著龐大組織規模,在淨零減碳有什麼實際作為?鄭際昭回應,中鋼在 2021 年成立「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由董事長親自擔任負責人,訂定明確的中、短、長計畫,並每三個月做一次會報,採取「先低碳、再零碳」的方針著手,最後目標 2050 要達成碳中和。

 

 

中鋼投入淨零減碳擬訂短、中、長程具體目標

 

 

 

尤其在生產環節,為了盡可能減碳,還可以運用前瞻技術找到新解方。例如中鋼與成功大學合作成立「負碳科技氫能冶金共研中心」,鑽研「以氫代碳」技術;或是和工研院合作發展鋼化聯產技術,期望造就台灣第一個在工業界實施氫能結合二氧化碳捕捉及再利用(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CCU)的示範案例,展現中鋼有產製高級鋼的技術實力。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中鋼生產部門陳守道副總說明中鋼如何從生產面到投資面,全面邁向 2050 碳中和目標

 

 

除了在能耗端節約,中鋼也積極布局拓展再生能源來源。陳守道分享,中鋼投資中鋼光能公司,在中鋼集團設置太陽光電系統,累計發電量已達約 3.3 億度,未來每年約可貢獻 1.02 億度綠電、減少 5.1 萬公噸碳排量。此外,中鋼也透過投資公司,帶動本土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協助政府落實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政策。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中鋼小港廠區內的太陽光電系統

 

 

從計算「熱量」到「碳量」,消費者響應企業減碳可以這樣做

 

上述的討論都還是聚焦在企業對淨零減碳的投入,對一般大眾而言,淨零一事是否仍遙不可及呢?林子倫點出實際情況,因為碳稅有價之後,未來我們的食衣住行,方方面面將要精確計算碳排放,來繳納碳成本。因此我們以前吃一頓飯要看食物的熱量,未來計算碳足跡排量的習慣,將逐漸融合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或是日常每一段旅程。

 

除了計算自身碳足跡,大眾是否也能透過消費行為,響應淨零減碳?其實是有的,例如美科在執行碳盤查就發現,頭皮淨化液的最大碳排放是在「使用」階段,也就是沖洗所需水量、吹乾所需電量。因此美科透過調整配方、成分,讓髮絲更易沖洗、易吹乾,當消費者使用他們的循環低碳產品,也等於在呼應減碳方案。

 

至於鋼材看似與消費者沒有直接關係,中鋼生產部副總鄭際昭就提到,鋼化聯產技術能應用在產製綠色化學品,舉凡球鞋、瑜珈衣,都屬於低碳製程下的綠色產品。又或是中鋼 2007 年他們開始與國際電動車大廠合作,針對電動車馬達開發高能效電磁鋼,鋼材重量減輕有助省電或增加續航力。換言之,當消費者有意識選擇這類綠色產品,就是在為地球貢獻一份心力。

 

不論是美科從髮品研發新配方、瓶裝減碳,又或是中鋼生產綠能鋼片,林子倫認為這兩家企業都是在永續轉型的過程,持續開發出新的產品及技術。因此在淨零減碳的漫長路上,企業更應該積極找出新的商業模式,或培養更強勁的競爭力,證明環保與經濟不再是相生相剋的難題,而是相輔相成的新契機。


推薦閱讀

拚減碳!陽光伏特家力促人人能參與的綠色轉型

2023.10.0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實踐淨零行動 經濟部助攻企業搶得綠色商機

2023.10.0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邁向 2050 淨零排放 工研院引領永續之路

2023.10.01 特約記者 賴品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