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數位經濟創新發展、提高國人生活品質,邁向智慧國家,並帶動 5+2 產業創新及加值應用,行政院自 106 年起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106至114年)」(DIGI+方案),做為引領數位發展、帶動創新的施政藍圖,期加速我國產業及生活融入 AI 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智慧科技,同時發揮台灣小而精、跨域整合快的優勢,讓台灣成為智慧創新的典範國度。
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台灣的 AI 人才在哪裡?他們又如何才能與世界接軌?
行政院政務委員 吳政忠
目前全球普遍有著人才缺口嚴重的問題,而台灣更面臨四大人才危機:專業人才外流、高出低進、工作人口下滑和人才赤字。根據英國牛津經濟學院「2021全球人才報告」指出,2021 年台灣將面臨全球最大的「人才缺口」,屆時人才赤字將高達 -1.5%!在一片人才荒的今日,AI 已成為產業的救星,但是面對 AI 浪潮席捲而來,許多產業卻遲遲無法轉型,處在全球競爭前緣的企業,遭遇的是調無兵、遣無將的困境,有什麼方式可以改變現有冏境?
為因應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掌握AI發展的契機,滿足產業數位化、智慧化轉型的需求,政府繼宣示 106 年為台灣 AI 元年後,同年 8 月推出「AI 科研戰略」,並於 107 年 1 月 18 日起推動 4 年期的「台灣 AI 行動計畫」(107至110年),全面啟動產業 AI 化、AI 產業化。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表示,AI 將會為人類帶來質與量的改變,影響力遍及各個產業及日常生活,有變革就有希望,所以臺灣一定要掌握住機會。AI 產業化的推動極需 AI 人才,因此行政院推動「AI 人才衝刺三箭」─培育 AI 科技菁英(研發人才)、AI 應用先鋒(應用人才)及 AI 向下扎根(國民教育)等,培訓 AI 專家,解決產業人才荒。
吳政忠指出,經濟部近年積極強化國內的 AI 產業發展。為了鼓勵台灣的新創團隊投入 AI 發展,讓 AI 在台灣生根,深化產業優勢,推出了「AI 新創領航計畫」。為了確保計畫所補助的技術可以符合國際趨勢並填補國內產業缺口,經濟部建立了專責 PM 人員制度,與新創團隊密集溝通,協助鄉創業者善用資源,處理運作時的各種狀況,讓 AI 成果可以順利落地。
除了新創團隊外,經濟部也從台灣既有的半導體優勢著手,在今年 6 月啟動「AI on chip 研發補助計畫」,7 月在行政院指導下,攜手台灣半導體協會成立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 AITA。AI on chip 研發補助計畫是補助具有關鍵指標意義的 AI 晶片研發,藉此刺激台灣 AI 晶片發展,協助台灣半導體產業延續以往優勢,在 AI 仍能居於全球領先群;AITA 邀請廠商和學界加入,並成立 AI 系統應用、異質 AI 晶片整合、新興運算架構 AI 晶片、AI 系統軟體等四大關鍵技術委員會,全力協助產業降低 AI 晶片研發成本 10 倍、縮短晶片軟體開發時程 6 個月以上、提升 AI 晶片運算效能 2 倍、建立自主專利,讓台灣成為 AI 產業晶片的輸出國。
「AIGO」(AI New Gener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AI 智慧應用新世代人才培育計畫)針對產業 AI 人才需求,培訓產業智慧化技術整合及創新應用人才。吳政忠指出,產業 AI 人才的培育主要是以「產業出題 x 人才解題」以及「課程培訓」雙軸線,在「做中學」及「課中學」中,同步進行各項學習培育活動,另外,也引進國際學習資源,搭配線上平台社群學習方式,增強國內 AI 人才實力,也加速產業 AI 化,同時還與國際大廠合作共同培訓 AI 種子講師和 AI 應用人才,透過國際數位教材、師資,在實作與解題交流過程中,提升 AI 人才專業能量、強化學習成效。
AI 智慧應用新世代人才培育計畫自 107 年開始實行,今(108)年共募集橫跨 31 個領域、165 道產業轉型題目,產出 64 個 AI 解決方案,較去(107)年 24 個解決方案大幅成長。在人才培育部分,也串連全台 35 家培訓機構開設 AI 應用課程,一年多時間即為台灣孕育超過 1500 名產業 AI 應用人才。
將 AI 教育向下扎根才是解決 AI 人才荒的根本之道。在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規劃、經濟部主責下,資策會集聚產學能量,與台灣微軟及 Google 兩大國際知名企業合作,推動「高中職生 AI 扎根系列活動」。此活動鎖定全台高中職生,利用高三學生推甄放榜後至大學開學前、升學壓力解除之期間,搭配全台灣共 10 所新興科技區域推廣中心的教學資源,以三階段培訓模式,包括 AI 應用線上課程、AI 一日實作營,以及至台灣微軟與 Google 進行企業實地參訪等不同於學校教育的學習體驗,並提升高中職生 AI 應用國際視野。今(108)年首度辦理便吸引總計來自 138 間學校、1,052 位同學參與,在 8 月的結訓典禮上展現亮眼的專題成果,包括台灣微軟樹莓派神經網路自走車、Google AIY Voice Kit & Vision Kit 等作品,彰顯台灣學生非凡學習力與創造力,展現 AI 人才向下扎根的可行性與亮眼成效。
「高中職生 AI 扎根系列活動」由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規劃,經濟部主責推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協辦,並由資策會集聚官產學培育能量,辦理此活動,吸引了全台千名高中職生參與。
教育部從基礎開始,制定「AI 教育x教育AI -人工智慧及新興科技教育總體實施策略」,以我國 12 年國教資訊科技教學為基底,從小培育學子對 AI 的認知,在中小學階段就讓學生有運算思維和程式設計的基本能力,國高中再進階實作程式設計、資料處理與演算法,大學階段則是將 AI 的技術結合各科系專業,培養跨領域的 AI 專業人才。
科技部也是國內 AI 發展的重要推手。從 2017 年開始,科技部以「AI 小國大戰略」思維,推動建構 AI 研發平台、設立 AI 創新研究中心、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啟動半導體射月計畫、創辦技大擂台等五大策略,讓台灣可以小博大,發揮既有優勢的最大效益,開發在地化應用及服務,帶動下一波經濟轉型動能。這五大策略中,科技部將建構國家級 AI 雲端服務及高速算平台,讓國內產學研界共用、共享高速運算環境,並強化人才的培植,打造出世界級 AI 研發聚落,目前在中科與南科已有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提供年輕研發人員動手做的實作舞台,此外科技部也舉辦了科技大擂台,以總獎金新台幣一億元為誘因,透過擂台賽方式設定挑戰議題,吸引國內外團隊參賽,除了發掘人才與技術外,也激發出更多創意。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則是民間培育 AI 人才的重要搖籃之一,成立兩年就擁有一千五百家以上企業參與,校友超過六千名,高達兩百位講師,授課時數超過一百二十萬小時,是目前台灣最大的 AI 族群。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表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由財團法人科技生態發展公益基金會與台灣資料科學協會共同主辦,並在台塑、聯發科技、義隆電子、友達光電、奇美實業、英業達等六家企業的支持下,於 2017 年年底正式成立,是以培養 AI 技術領袖與經理人為目標,
陳昇瑋指出,台灣製造業發展多年,在各領域培育了大量人才,而 AI 必須與專業領域的知識結合,才能打造出適合該產業的系統,但如果從頭培養 AI 人才,無疑緩不濟急,而且現在各科技大國都已積極發展 AI,在「紅皇后效應」下,如果大家都以同樣速度前進,台灣頂多與競爭者同步,唯有以兩倍速度發展,才能取得優勢。因此,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不走傳統的產學合作模式,反而向企業募款成立基金會,向企業招生、對學員收取學費,並集結台灣最優秀的師資大量開課,讓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在四個月內密集上課,透過期中考與專題實作檢驗上課成績。這樣冒險的做法,除了落實使用者付費的意義外,也藉此檢驗台灣產業對 AI 化的意願與學校的市場價值。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表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不走傳統的產學合作模式,藉此檢驗台灣產業對 AI 化的意願與學校的市場價值。
事實證明,經過兩年的人才訓練與產業合作,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交出了豐碩成績。創辦兩年來,從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畢業的校友已超過六千名,這些校友不但成為台灣發展 AI 的最強力量,校友會也有完整組織,設立了創新育成、產官學、進修交流等三大委員會,協助有意發展新創的校友進行創新育成規劃,並積極推動與政府、團體的會議,進行產學政策合作,同時也透過各種論文、線上課程研讀、產業趨勢的交流分享,讓校友可以持續進修,強化 AI 技能。
經濟部、教育部、科技部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政府與民間分別從不同面向培養 AI 人才,推動產業發展,為台灣的 AI 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對於未來展望,吳政忠刻劃了 2030 年的臺灣社會樣貌:隨著數位科技發展成熟,將促成一個人與人、人與萬物相連的網路社會,而且,由於網路社會的成形、通訊速度加快,資料的蒐集將會更廣泛且容易,如何進行「資料治理」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議題,伴隨來的還有不容忽視的「資訊安全」。因此,政府與企業,在應用 AI 之餘,也要在未來網路社會中,擬定標準化的資料治理方法並加強資安防治,才能保障網路社會的穩定安全。
「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會員暨四大委員會成立大會,期待透過聯盟來強化台灣既有的優勢,讓裝置端 AI 晶片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的發展重心,在下一波智慧革命中掌握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