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發生,考驗的不只是民眾對疫情的認知、對口罩的需求,而是全台灣醫療系統。面對這波看不見的敵人,全台灣醫療院所採取智慧醫療及遠距醫療的腳步,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 劉立
在智慧醫療方面,像是為避免接觸傳染,敏盛醫療集團採用中華電信多元支付系統,打造「無現金交易」避免接觸的防疫環境,合作推動醫療產業數位化,逐步落實「智慧醫療」,以打造智慧醫療 ICT 數位轉型中心為目標;有鑑於美國在疫情中,長照護理機構的確診人數佔全美 10%,工研院攜手國內最大照護機構─退輔會榮家榮院發展智慧科技長照,以整合科技與照護服務,透過 AIoT 智慧化裝置及遠距技術輔助照護人員,讓高齡長者透過智慧科技享有高品質的照護服務,並降低護理人力。
透過數位科技的幫助,智慧醫療得以逐步落實。
而在嚴峻的疫情中,更加凸顯遠距醫療的重要性。以全球遠距醫療發展領先的美國為例,疫情爆發之前,美國醫療保險(Medicare)已提供部分遠距醫療項目給付,如醫師可對患者上傳的照片進行評估等;疫情升溫後,川普總統擴大放寬 Medicare 遠距醫療服務,允許使用者與醫療機構運用通訊軟體,例如 FaceTime、Facebook Messenger,或 Skype 進行遠距診療。
美國 FDA 亦於 3 月 20 日發布緊急措施,放寬原先醫療機構使用的遠距監測醫材,例如血氧濃度計、心電圖計、電子聽診器及部分可輔助臨床決策支援的軟體,透過遠距監測與數據自動傳輸,不僅降低民眾至醫院就診的感染風險,也減輕醫護人員與醫療機構負擔。
新冠肺炎的發生,加速了遠距醫療的重要性與需求。
至於國內遠距醫療有哪些因應措施?現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通訊診療,或又稱「遠距醫療」)規定,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或符合 5 種條件的特殊情形者,例如長照機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等,以及急迫情形,得以使用通訊診療。
因應疫情,衛福部於 2 月擴大原有《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適用範圍,配合檢疫與防疫的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得以進行通訊診療,讓醫生在醫院可透過電腦、手機或平板的視訊來診療,甚至開藥給居家檢疫或隔離的民眾。
另外,因疫情的情勢所趨,對於遠距醫療的接受度也提高。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資訊室主任楊榮林舉例,去年開始院內接受患者專案申請居家血液透析(洗腎),已有 10 位患者在接受訓練並考試通過結訓後,透過院方遠端系統監控進行居家血液透析。
楊榮林認為,疫情期間為避免到醫院群聚感染,提升其他患者利用居家血液透析的意願;洗腎患者通常抵抗力弱,居家環境比較不會感染,疫情過後,有利促使更多患者使用居家血液透析。
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去年推動遠端監控的居家血液透析,因為居家環境比較不會感染,避免群聚感染。疫情過後,可望促使更多患者使用居家血液透析。
遠距化、行動化及虛擬化等新醫療服務型態因疫情而加速提前到來,傳統醫療服務數位轉型速度勢必加快,而遠距醫療具有減輕醫療資源負擔與分流、避免接觸交叉感染風險的優勢,成為各國政府率先用於防疫的醫療科技。只不過隨著疫情趨緩,人們也會回到生活常態,民眾照常上醫院,智慧、遠距醫療是否在疫情過後而沉寂?
彰基副院長林慶雄認為疫情期間炒得火熱的智慧醫療或遠距醫療題材,將成為疫後新常態。他舉彰基的「蘭醫師 APP」為例,目前有 1 萬 5262 名會員,會員利用聊天機器人(Line Bot)線上諮詢、線上衛教等功能,蘭醫師在疫情期間使用率提高,讓院方對於蘭醫師扮演的角色更有信心。另外他也指出,智慧醫療或遠距醫療可以避免患者集中在醫院,減少感染風險。長遠來看,遠距醫療有其必要性。
彰基院長陳穆寬醫師(右)示範操作「蘭醫師醫療照護對話機器人 LINE Bot」。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暨生醫產業負責人曾惠瑾分析,遠距醫療在國際發展多年,非全新議題,法規限制及台灣使用者行為模式是目前尚未全面普及的主要原因。他進一步指出,面對疫情,台灣善用在資通訊產業優勢、醫療水準在全球領先地位,結合數據雲端共享的軟體系統以及數據處理分析,在這波防疫抗疫戰中出奇致勝。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劉立也認同,台灣的資通訊與醫療在國際上都是強項,兩者整合是時勢所趨。疫情期間,智慧防疫成為顯學,發揮很大的功能。「傳統醫療模式與行為必須改變,」國內面臨少子化及老年化社會,勞動力不足,智慧醫療與遠距醫療可以提升效率與減輕醫護人員負擔。「考量醫師意願及病人需求的情況下,法令若可以更加開放其適用範圍,個人是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劉立總結。
新冠肺炎為人類健康帶來危機,卻也加速在使用者行為、醫療服務態樣的變革。醫療科技帶給民眾更方便的醫療接近性,法規層面如何開放,及完整的配套措施,讓有需求的民眾,享有方便安心的醫療品質,都值得產官學醫界全面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