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智慧國家:科技、生活、文化三合一,翻轉致勝模式

行政院政務委員 吳政忠

 

當數位轉型成為全球企業與國家的一致方向,台灣也正式啟動全程 9 年的 DIGI+ 方案,為我國 5+2 產業創新打造數位沃土,讓國內的產業創新蓬勃發展,加速我國邁向「智慧國家」。然而,在所有行動的背後,策略觀與決勝點是什麼?

 

「過去台灣擅長硬體製造,但現在要把文化跟生活也加進去」,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直指核心。自 2001 年起始,政府當時以國家資通訊發展方案奠定了台灣的資訊硬體基礎,多年來歷經 e 台灣、M 台灣、i 台灣的建設,當硬體與產業已臻成熟,「我們發現,還缺了最後一哩路,就是要走到應用。」證諸於全球大國與當紅企業,應用無疑已成為所有科技能否解決產業挑戰、改善生活品質或甚而創造市場需求的關鍵點,但是台灣真的能夠嗎?亞洲其他國家怎麼做?

 

 

關鍵動力來自思維的改變

 

韓國從資通訊開始,在 20 年間就從技術一路走到文化;就連製造能力遠不如台灣的新加坡,都運用創意與既有的金融中心優勢打造金融科技主戰場;而日本的社會 5.0 也是運用科技力量解決高齡、少子化問題的範例。

 

 

文化、創意、生活儼然成為下個數位競爭的新關鍵詞

 

「過去我們把產品做出來之後,國際品牌加上包裝就獲得很好的利潤,然而台灣的代工業卻只能賺取 2% 的毛利。所以我們想要擺脫代工的包袱,就要確保台灣的科技能夠跟生活結合,因為做出來的產品越接近人,價值越高。」吳政忠強調。但這樣的轉向絕非一蹴可幾,台灣真的能做到嗎?該怎麼做?

 

吳政委對台灣有莫大信心,「為什麼微軟、IBM、Google 都要在台灣設立人工智慧的研發總部?就是看重我們有充足的科技領域人才、強大的硬體製造能力,有傑出而靈活的中小企業及產業群聚,在這些利基上,只要有了軟體與人工智慧的加持,我們就是全球最好的未來生活實驗場域。」而這正是行政院長賴清德喊出智慧國家願景的策略觀,只要能結合既有的科技能力,結合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台灣引以為傲的文化底蘊,台灣在數位時代就能取得莫大優勢,而 DIGI+ 方案即是要將這樣的思維,從數位基礎建設一路貫穿到產業創新。然而,正由於這樣的思維翻轉,也使得 DIGI+ 方案成為歷年來捲動最多部會的一個專案計畫。

 

 

法條現代化 人才未來化

 

身負協調重任的吳政忠說明,「DIGI+ 方案是一個非常大的計畫,過去一年,我們主要在建構能支撐未來基礎架構的法規,包括資通安全管理法、數位通訊傳播法、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以及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都包括在內,透過對陳舊法規的逐一翻新,創新才有脈絡可循。」緊接著下一步就是人才的培訓,吳政委提出了一個關鍵觀點:「我們要培育的是未來的人才。」但如何確保這不僅僅是口號?

 

吳政忠認為首先要打破過去先撰寫教案、分級、認證等等步驟才能進到課堂的流程,以新的概念進行人才培育:以終為始。特別是針對新的科技議題如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首先要找到市場的需求,緊接著同時銜接企業的資源、老師與學生的投入,用三個月時間同步進行實驗,只要能看到創新的萌芽,那就是台灣的機會,也才能讓我們盡快地培育出人才。吳政忠強調:「重點是一定要快,快才有機會,有人才有機會。」

 

 

翻轉舊模式 啟動新生機

 

除了培育人才的方式需要翻轉,DIGI+ 方案還要翻轉產學合作的模式、中央與地方的合作模式。「過去台灣在做科技與產業的結合與研究,多是從上游的研發、中游的法人一直串連到下游的廠商,這種方式一定會有落差。而現在,我們要讓研發跟企業需求更為貼近,而前瞻計畫中的數位基礎建設就是這整個模式翻轉的基石。」

 

此外,DIGI+ 方案涵蓋的範圍與產業發展計畫相較,是更為廣泛的,因此更希望能夠做到中央與地方的新合作模式,過去是用國家創新系統的方式在做,但現在我們需要啟動區域創新,讓在地政府、在地大學與在地產業能夠更緊密的結合。擁抱智慧國家願景,DIGI+ 方案正從各個部會的具體計畫中蓄積台灣轉型的能量,下一步是從每個新的一步而來,新的機會唯有新的模式才能催生。合作、匯流、翻轉中,看見台灣數位生機。台灣發展智慧國家的推動,需要 DIGI+ 方案、5+2 產業創新、文化科技、服務科技、半導體與晶片設計的相加乘做為基礎。


推薦閱讀

台大智活中心伴百工百業 碰撞出 AI 世代的創意解方

2024.07.15 特約記者 賴品瑀
推薦閱讀 台大智活中心伴百工百業 碰撞出 AI 世代的創意解方

臺灣半導體前進東歐! 首座 IC 設計海外基地為何落腳布拉格?

2024.05.31 特約記者 何宇軒
推薦閱讀 臺灣半導體前進東歐! 首座 IC 設計海外基地為何落腳布拉格?

以「數位新南向」連結世界 讓在地人才成為臺灣科技生力軍

2024.05.31 特約記者 何宇軒
推薦閱讀 以「數位新南向」連結世界 讓在地人才成為臺灣科技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