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會推動各領域性平 看見性別 更看見台灣科技活力

過往科技總被視為無關性別中立的領域,然而研發過程中因缺乏女性力量與觀點所造成的侷限,卻也讓科技「看不到性別」的差異性,例如醫藥開發總以公性小鼠做實驗、車輛撞擊測試總以 170 公分 75 公斤的男性身材為基準,研發成果便無法保障每個人的安全。反之,去年在 APEC 會議中,當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攜手農委會展示為減輕女農體力負擔而設計的輕量化農具時,同時凸顯此設計對日漸高齡的老農們有所助益。

 

性平處辜慧瑩參議表示,目前科研領域最憂沒有創意,而讓更多的女性將能力與觀點帶入其中,正是激發出創意火花的機會,將為科技帶來更多元的靈感。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 辜慧瑩參議。(圖/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提供)

 

 

「性別平等政策綱領」領航 跨部會推動各領域性平

 

為使不同性別能夠平等獲取享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的機會,政府於 2005 年展開「性別主流化」行動,要在每個政策研擬之前分析可能對男性和女性造成的影響,以達到實質性別平等。行政院更於 2011 年頒佈「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作為我國性別平等政策最高指導方針,並推動各領域性別平等精神與發展,其中關於新興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防治,及性別化創新概念的運用,也成為課題之一。行政院性別平等會自 2012 年成立後,依不同政策領域設立 6 個分工小組,其中第 6 小組的「環境、能源與科技」,即與國科會攜手合作。

 

在 2022 至 2025 年度中,行政院將重點設定為「打造具性別觀點的環境空間及科技創新」,而第 6 小組的議題則從教育場域串連到科研現場,回應長期在「男理工、女人文」的印象下,科研領域中女性人數較少、薪資較低、升遷與參與決策的機會也相對少等「職業隔離」的現況。

 

2021 年行政院舉辦「APEC 女性建設人才打造包容性未來」線上國際研討會。(圖/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提供)

 

 

人才培育雙箭頭 鼓舞女學生 更營造友善科研職場

 

國科會不僅在《科技白皮書》納入性平思維,更為要打破刻板印象,鼓勵女學生自由選擇科系而安排女學生與女科學家交流,持續推動「科普活動計畫」、「尋找資安女捷思」(GiCs, Girls in Cybersecurity)等活動,另外像是教育部也推出「提升國民中小學女學生科學學習興趣推廣計畫」、「高中女校科學教育巡訪計畫」,並以獎學金方式鼓勵大專院校吸引少數性別學生就讀科研領域。

 

另一方面,國科會從旗下計畫帶頭支持科研界女性人才,也從法規與獎勵營造性別友善的科研職場,包括推動科研計畫的女性計畫主持人有關懷孕至養育 3 歲以下子女期間支持措施、鼓勵久未從事科研之女性研究人員回歸科研工作等,更有跨部會合力於各種評選獎項中納入性平的考核。例如金管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勞動部「工作生活平衡獎」、經濟部「推動獎項納入性別平等表揚機制」、國科會「職場平權優良事業單位評選活動等,皆是以引導企業加碼給予員工優於法定的生育補貼、托幼托老等福利。

 

 

「性別化創新」受重視 社會溝通、部會落實齊開步

 

辜慧瑩指出,為了協助科研女性發展與參與決策,並積極推動科研「性別化創新」,國科會在 2004 年就已將「性別化創新」的理念引進國內,然而要讓科研領域產官學界理解此議題的切身關係,仍須給予更明確的政策指導。因此 2022 至 2023 年間國科會正在編撰操作指南,預計 2024 到 2025 年相關部會也將據此提出操作手冊,以更具體落實。

辜慧瑩舉教育部、國科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攜手合作的「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常設展。該展回顧人類科學發展歷程中,雖然零星出現過「關鍵少數」女性科學家,雖然 21 世紀女性已獲較多科研領域高等教育機會,仍面臨傳統觀念對女性兼顧家庭、育兒等角色期待,而必須加倍努力才能獲得與男性同等重視機會的困境,但長期缺乏女性參與,導致科學研究、藥物研發、工程設計、環境規劃、科技創新發明中,曾有因忽略「生理性別」、「社會性別」的分析視角而導致偏誤,甚至錯失創新可能的反面案例。因此,該展也邀請學生以性別化創新思維的視角,參與設計挑戰活動將創作可能原型將不斷測試與調整後,完成一個更好的設計。

 

說出名字的「科學家」、「工程師」、「建築師」或「發明家」,其中有多少是女性呢? (圖/擷取自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參與 APEC 分享台灣經驗 活用智慧科技促長照、農業更平權 

 

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epment Goals, SDGs)17 項指標中,第 5 項「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直接致力從法令、習俗、生育上,消除所有對女性的歧視、暴力和剝削,並還給女性公平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其他多項指標也與推動性別平權有關,例如第 9 項「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industry, innovation & infrastructure)旨在促進創新技術發展,強化建設基礎設施及產業現代化,以帶動經濟、社會發展,而台灣在此項指標下,由性平處與農委會合力推動的「智慧科技農業性別化創新計畫」已有推動成果,不僅已在 APEC 婦女與經濟論壇向其他國家分享,更是國內跨機關合作的示範案例。

 

2019 年 APEC 智慧科技女農工作坊。(圖/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提供)

 

 

以現行產業生產模式為基礎,輔以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分析、人工智慧(AI)等資通訊技術導入「智慧農業」能有效降低勞動負擔並提高產能,但在鼓勵更多女性參與農業的同時,也需正視智慧農業中的性別數位落差,並以「性別化創新」方式,創造對女性更為有利的環境。例如在發展中國家,女性小農常受限於缺乏資源、資金信貸或社會與家庭責任等困境,然而若她們能透過智慧農業相關應用科技蒐集各項農事資訊,並有效分配種子、勞力和肥料等資源,從而有餘力創造更多市場通路,不僅提升女農收入,也帶動農業的轉型升級。

 

2018 年 APEC 智慧科技農業性別化創新計畫國際論壇。(圖/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提供)



辜慧瑩指出,同樣的邏輯下,性平處正在攜手科研產學界共同探究將平權理念注入長照,透過座談會、不同背景的照護者的經驗出發,尋求智慧科技的普惠應用,以無落差地回應各種需求。

 

最後,辜慧瑩表示,近年廣泛使用的人工智慧(AI)應用逐漸顯露複製刻板印象的危機,包括習慣以使用女聲、女性形象於各種服務,或是在職缺招募上誤用大數據分析而排除女性等負面案例,都在提醒 AI 並非完全中立的工具。此項並已獲國科會、數位部等相關部會的關注,國科會並比照先進國家及組織研擬相關基本準則,在 2019 年推出「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以讓 AI 研究的發展能兼具創新並包容多元價值觀、維護人權與普世價值。


推薦閱讀

科研、人才、治理 建立臺灣 AI 國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AI 教育x教育 AI」 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運用 AI 能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自主學習的品格是關鍵 AI 浪潮下的創新教育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