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從「偏鄉連線」到「太空佈局」,建立數位生活的地基

數位社會的底層工程,看不見但影響深遠

 

偏鄉衛生所透過高速網路與大醫院遠距看診、農民依賴智慧感測系統掌握作物狀況、企業無縫部署雲端服務不中斷,這些科技應用能夠普及,來自過去四年持續推動的「數位基盤」政策。

 

作為智慧國家建設方案的四大主軸之一,數位基盤聚焦於高速網路、雲端設備、資料交換平台與資安韌性等關鍵設施。這些工程看似離生活遙遠,實則默默支撐整個數位社會的運作。

 

強化偏鄉數位服務,檜谷山莊現場量測查驗紀錄。(圖/數位發展部)

 

 

截至 2024 年,非偏鄉地區的 5G 網路人口涵蓋率已達 98.15%,為了縮減數位落差,政府持續強化山區與災區的通訊品質。穩定的高速網路,讓智慧醫療、遠距學習、資料治理與雲端應用得以落地。

 

這些建設不一定引人注目,但卻是所有數位創新得以穩定運作、持續擴展的基礎。



讓 5G 成為行動生活的基本配備

 

手機與 Wi-Fi 幾乎成為全民的生存必需品,食、衣、住、行、娛樂都離不開網路的今日,5G 網路建設與普及,普遍被視為便利民生的關鍵基礎。

 

政府自 2021 年起積極推動 5G 基地台布建,截至 2024 年底,我國已建有 48,915 座 5G 基地台,政府補助電信業者於偏鄉建置 168 座基地臺、在原住民族部落建置並維運 306 個戶外無線寬頻網路。

 

這些努力讓臺灣在國際舞台上脫穎而出。根據 2023 年 IMD 數位競爭力評比,臺灣在「4G 及 5G 行動寬頻用戶占比」排名世界第一。行動網路測速機構 Opensignal 也指出,臺灣的 5G 覆蓋體驗全球排名第三,與香港並列,僅次於新加坡與美國。這意味著,不論是市區、鄉村,甚至大多數日常移動路線上,民眾都能享受穩定的高速網路服務。

 

過去四年鋪設的網路基礎建設,衝高臺灣的網路覆蓋率,讓遠距學習、緊急通訊與各式智慧應用得以部署到臺灣各個角落,縮小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也為災情應變打下具韌性的應變基礎。這份便利,並非放諸全球皆然的體驗,卻已是臺灣民眾熟悉的日常。

 

偏鄉衛生所透過高速網路與大醫院遠距看診、農民依賴智慧感測系統掌握作物狀況、企業無縫部署雲端服務不中斷,這些科技應用能夠普及,來自過去四年持續推動的「數位基盤」政策。(圖/ChatGPT 繪製)



用寬頻打通生活與世界的連結

 

在數位時代,固定寬頻與行動網路共同構成了資訊流通的主幹道。除了 5G 行動通訊的快速擴張,政府也同步推動固定寬頻的升速與普及,讓我國在「雙網並用」的基礎上,打造更穩定的數位生活環境。

 

2024 年,非偏鄉地區的 2Gbps 等級高速寬頻涵蓋率已達 83.3%,預計 2025 年可望突破 90%。這項進展不僅象徵網路速度的提升,更代表雲端運算、遠距協作、智慧家庭與影音串流等應用,在更多家庭與企業中成為常態。

 

為強化對外連結,政府也於 2024 年啟用「福爾摩沙開放網際網路交換中心」,顯著提升國際資料傳輸效率,強化臺灣在亞太地區的數位節點地位。同時,政府持續推動海纜與骨幹網路建設,以降低臺灣與世界通訊中斷的風險,確保我國企業、民生與安全防護等各式服務能穩定運行。

 

這些看不見的網路建設,不僅讓民眾能安心在家辦公、孩子順利遠距學習,也讓臺灣具備吸引全球數位服務與產業投資的基礎實力。



開發低軌衛星,成為通訊韌性的備援方案

 

在極端氣候與地震頻繁的臺灣,讓網路不中斷,不只是便利,更關乎安全。政府近年積極推動「Beyond 5G」(B5G)低軌衛星計畫,目標是打造自主的衛星通訊能力,補足偏鄉、海上或災後可能失聯的空白地帶,提升整體通訊韌性。

 

低軌道衛星的運行高度較低,傳輸延遲更小,是全球通訊韌性佈局的新趨勢。不只能作為災害備援的通訊替代方案,也能延伸至海事聯繫、環境監測等無法佈建地面網路的區域。

 

臺灣的 B5G 計畫正一步步打下基礎。目前已完成多項衛星關鍵元件的國產化驗證,包含反應輪、星象儀、磁力計等。這些元件是構成衛星姿態控制系統的核心,決定衛星能否在太空中準確定位、穩定運行。在通訊模組方面,接收機與發射機所需的 LTCC 模組 [1] 也已完成超過 400 顆的製作與測試,良率均超過 90%。未來,這些國產技術將應用於備援通訊、災防、環境與海事服務等任務。

 

另一項關鍵佈局著眼於臺灣在全球太空產業上的戰略位置。由我國廠商自己研發與製造關鍵元件,並透過將這些元件搭載在火箭上發射,向全世界證明「臺灣做得到」!朝向衛星通訊自主化的同時,臺灣也正在全球太空經濟供應鏈中,掙得關鍵一席。

 

由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衛星」這顆衛星有高達 82% 的酬載是由臺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共有超過 20 家臺灣單位及廠商參與。升空後,它將執行觀測任務,並驗證 10 項臺灣自主設計製造的關鍵元件與技術,展現臺灣在太空科技領域的實力。(圖/國家太空中心,取自科技大觀園



打造韌性與公平的數位未來,基礎建設不可或缺

 

數位基盤的建設並非一夕有感,但它正持續悄悄改變我們的生活。從學生在離島也能流暢上課,到醫療資料跨部會即時整合,再到企業即時連線進行遠距協作,這些轉變都依賴穩定、快速且普及的通訊與資訊基礎設施。

 

面對未來挑戰,數位基盤將持續升級。低軌衛星與海纜骨幹的加強、資安體系的完備、資料交換平台的韌性提升,都是下一階段智慧國家藍圖中不可或缺的推進力量。

 

 


[1] 低溫共燒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 LTCC)


推薦閱讀
一條 5G 打開的路,連結生活、產業與安全
2025.07.02 特約記者 鄭婷宇
一條 5G 打開的路,連結生活、產業與安全
開箱智慧生活背後的技術基礎
2025.07.02 特約記者 鄭婷宇
開箱智慧生活背後的技術基礎
衛星星空新賽道 臺灣產業新契機
2024.10.29 特約記者 賴品瑀
衛星星空新賽道  臺灣產業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