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低軌衛星逐步邁向商業應用,其覆蓋廣和低延遲的優點,打開更多網路運用的可能性。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用一種浪漫的形容,說著次世代衛星通訊的競賽:過去天上只有幾千顆星星,現在是幾萬,甚至幾十萬顆星星,抬頭看看未來數以萬計甚至數十萬衛星的星空,這個新的賽道變大了!那台灣的產業也就有更多的參與機會。
行動通訊從 4G 發展到 5G,並即將邁向 6G 時代,傳輸能力提升與網路延遲的降低帶給人們更快速的網路,黃勝雄指出,目前臺灣約有 100 多個企業已採用 5G 作為企業專網,包括內部製程、物聯網 IOT,但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好像只是網速快了一點、資費也高了不少之外,還沒有明顯感受到 5G 帶來的轉變,但其實一場跳躍性的改變正在醞釀中。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圖/蔡雨婷 攝)
黃勝雄說明,過往無線網路的使用必須仰賴基地台的建置,有基地台、有訊號才有網路,因此感應式的物聯網或車感系統都需要相關基礎設施的支援,才能實際運用。隨著低軌衛星逐步商品化,手機等設備可以不間斷的隨時從地面的基地台或低軌衛星收到訊號,因此包括物聯網、自駕車等技術得以暢通運作,且搭配 AI 科技更展現其威力。
自駕車示意圖。(圖/Vecteezy)
例如今年三月南非在海底纜線斷了的狀況下通訊不受影響,就是因為有低軌衛星備援。黃勝雄指出,當低軌衛星技術完成落地營運且資費讓人可負擔後,遍地開花的榮景即將發生。就如從固網進入行動網路時,人們從使用電腦、筆電為主,快速轉向人人用手機即可上網,並開展眾多服務的巨大轉變,尤其是過往纜線、無線網路基礎設施較為貧乏的發展中國家的加入,將帶來廣大的市場與機會。
人類研究衛星已有六、七十年歷史,過去一直都是各國政府以「軍備競賽」的思維在支持。黃勝雄認為 SpaceX 的成功既是「時代創造英雄」亦是「英雄創造時代」。伊隆·里夫·馬斯克(Elon Reeve Musk)於 2002 年所成立新創公司 SpaceX,初期以民間眾籌的一百億美金投入低軌衛星產業,將許多已有研究成果、接近可行但尚未實際應用的技術一一實現,包括可回收火箭、小型衛星、衛星間傳遞訊號等技術陸續推向產業化,甚至反過來承接 NASA 的衛星發射、太空任務等計畫,例如在 2022 年成立星盾(Starshield)部門,由 12 顆低軌衛星進行 300 公里高空照相等任務,收集全球情報。SpaceX 為世界帶來低軌衛星商業運用的突破,但同時也造成目前天空的獨佔(約有七成的衛星為其所屬),目前難有可以抗衡的對手。
SpaceX。(圖/SpaceX-Imagery)
低規衛星示意圖。(圖/Vecteezy)
在此局勢下,臺灣在低軌衛星產業的角色呢?黃勝雄指出,在高軌衛星的晶片、晶片系統整合、天線等技術,臺灣多有參與,尤其晶片一直是臺灣的強項。低軌衛星進入商業運用後,不僅全球衛星數量會從過去的幾百顆暴增為幾萬顆、甚至數十萬顆,且每六年就要汰換一批,晶片、小型系統整合、終端設備等硬體需求也相應增加。
除了晶片、終端設備與 AI 科技相關等硬體優勢的持續精進,臺灣相關產業也可以進一步參與終端設備與核心系統整合的研發。另外,臺灣目前還沒有參與發射場域的相關技術,若能在此領域中投入並發展相關技術也是一個機會。再者,因應網路電信公司營運需求,也可預見將需要大量軟體服務。
黃勝雄提醒,不管是建立自主的通訊衛星,或是想要尋求國際合作,如何將個別成熟的技術串接起來,是臺灣面臨的考驗。黃勝雄直言,雖然已掌握不少關鍵技術,但對於衛星通訊的產業鏈,目前臺灣經驗不足,也還沒有建立 knowhow ,就如擁有 3 萬個零散的樂高積木,但苦於不知道怎麼拼成一個成形的作品!。但相反地,樂觀一點的看,台灣若能專精於單一技術的解決方案,也足以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
2024 年 4 月衛星國產元件發表暨獵風者任務進度說明會。(圖/TASA)
「在這個賽道,企業要存活就是要跟全世界作生意,沒有可以獨立生存的。」面對低軌衛星帶來的全新廣大賽道,臺灣產業必然有更多的機會!但由於低軌衛星的市場走向資本密集再加上智慧密集,門檻確實不低。雖然台灣也鼓勵新創,全球新創產業目前也面臨大平台總能輕易地的「擊敗」小公司的瓶頸。黃勝雄建議,要切入次世代通訊的市場,也許相關應用服務需要因應不同國家進行在地化才能順利落地。台灣產業是否能掌握此一契機,發展的大方向就是軟硬體、核心技術或服務都要有面向全世界的規劃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