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醫療無界限!看科技力如何突破時地限制,「遠距醫療」照護你我的健康

遠距診療示意圖

 

 

 

 

過去幾年,新冠疫情(COVID-19)的陰霾壟罩全球,不只造成社會互動模式鉅變,也促成強勁的數位轉型浪潮,推進我國公私部門的數位轉型進程,讓如 MyData 等諸多數位服務實際落地。其中,源起於山地及偏鄉的「遠距醫療」服務,也搭上新冠疫情的順風車,從「醫療平權」朝向增加醫療效能的緊急應變發展,實施短短數月就獲得許多民眾的正面反饋,甚至意外開啟以「人」為中心的新型態醫療服務的發展可能。

 

究竟臺灣遠距醫療的如何興起、成熟?疫情與科技又為遠距醫療帶來怎樣顛覆性的改變?本次特別專訪亞東紀念醫院、萬里區衛生所,以及參與遠距醫療會診計畫的病患,分別從醫療機構、醫師、病患及家屬三種角度切入,深入解析「遠距醫療」在臺灣的發展脈絡、呈現偏鄉遠距診療的執行情境,以及疫情下的遠距醫療技術的應用。

 

 

專業會診、技術支持、遠端關懷:用「心」打造零距離的醫療平權

 

隨著資通訊技術逐漸成熟,數位科技成為促進偏鄉醫療平權的可能解方,衛福部也於 2018 年 5 月頒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就此奠定臺灣遠距醫療發展的里程碑。為此,衛福部向行政院提出前瞻計畫,由國衛院執行「 5G 及智慧科技提升醫療與健康照護計畫」,2010 年起在新北巿石碇區、萬里區啟用全台第一個糖尿病連續式遠距醫療照護應用,2021 年聯合苗栗縣政府、為恭紀念醫院、遠傳電信在苗栗縣南庄鄉擴大應用範圍。然而,為了保障受治者得到專業、完善的診治,最初遠距診療的過程必須以「三方會診」(主治醫師、病患、會診醫師)的方式進行,與如今能夠一對一看診的新冠線上門診有很大的不同。

 

儘管如此,遠距診療的開放仍使偏鄉醫師得以在較不擅長的次專科上,得到會診醫師的輔助,也讓偏鄉地區的民眾有機會獲得更多樣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會診」的執行方式也降低了民眾的使用門檻,因為全程都會有醫師及專人陪伴,民眾就只要到衛生所掛號、申請遠距診療,然後準時抵達衛生所、坐在視訊鏡頭前與醫師共同會診即可,結束後也可以在原地批價、領藥,看診流程和平時到診所看診幾乎沒有區別。

 

亞東醫院眼科暨社區健康發展中心 王嘉康主任分享遠距醫療如何替民眾節省時間成本。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亞東醫院眼科暨社區健康發展中心 王嘉康主任分享遠距醫療如何替民眾節省時間成本。

 

 

除此之外,亞東醫院眼科部暨社區健康發展中心的王嘉康主任也指出遠距診療之於偏鄉的另一項重大優勢,就是「省時」。王嘉康主任說,偏鄉民眾往返醫院的交通時間往往是看診時間的好幾十倍,大白天出門回到家都已接近傍晚。但有了遠距診療之後,民眾只要到衛生所掛號、看診就可以完成,相對來講就節省了不少時間。

 

萬里區衛生所主任 劉尚霖醫師分享,透過遠距技能的進修與設備的添購,能在衛生所完成大部分的檢查,且藉由雲端系統與市中心的大醫院即時分享數據。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萬里區衛生所主任 劉尚霖醫師分享,透過遠距技能的進修與設備的添購,能在衛生所完成大部分的檢查,且藉由雲端系統與市中心的大醫院即時分享數據。

 

 

此時,可能有人會擔心沒有實際前往醫療院所,診療過程中需要的各項檢查該怎麼辦?萬里區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劉尚霖也分享過去會診的經驗,「透過我去學習、受訓,代替亞東的會診醫師使用各種儀器,他就能透過 5G 網路即時收到畫面進行診斷」。如今只要搭配簡便的醫療儀器,遠距診療能夠完成如 X 光、超音波、心電圖等常見的醫療檢測,並利用 5G 技術達到即時畫面同步,打破臨床檢查的距離限制。更甚至,現在還能透過「雲端血糖機」將病人檢測後的血糖數字自動上傳雲端,讓專業護理師在醫院透過遠端監控、電話關心等方式,解決糖尿病照護中較困難的血糖控制問題,達成零距離的遠端關懷。

 

王美蘭女士認為遠距醫療搭配醫療人員的關懷,能夠讓自己省時以外,也會讓自己對自身健康狀況更積極照顧。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王美蘭女士認為遠距醫療搭配醫療人員的關懷,能夠讓自己省時以外,也會讓自己對自身健康狀況更積極照顧。

 

 

對於病患而言,無論是診療當下醫師遠端的即時診斷、診療前後護理師溫柔細心的保健教育、還是回家以後零距離的健康關懷……等,種種人性化的遠距醫療服務最大的影響,其實是督促她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受惠的王美蘭女士笑著說,「護理師很細心的教你說怎麼樣去用、怎麼樣操作,仔細的跟你說那個針要怎麼樣回收,有時候還會打電話來關心你『今天血糖有沒有驗啊?』這讓我自己也會覺得說,有好多人盯著我,要對自己的健康更積極」。

 

 

社會距離造就「遠距醫療」更加多元的發展契機

 

儘管遠距醫療在偏鄉推動的成效斐然,但法規的剛性仍然限制了遠距醫療的發展可能,直到後來擾亂全世界的 COVID-19 出現,這才意外的將遠距醫療從偏鄉普及到每個角落,讓民眾體驗到遠距醫療的好處。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邱冠明醫師認為,疫情反而更凸顯了遠距醫療的價值與發展的可能性。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邱冠明醫師認為,疫情反而更凸顯了遠距醫療的價值與發展的可能性。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也有感於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新冠疫情的這兩三年來,為了保持社會距離,遠距的價值強烈地被顯示出來」。疫情嚴峻時,醫療院所成為染疫的高風險場所,本應週期回診或是需要醫療服務的民眾,都被迫於就診需求與染疫風險之間來回拉扯。這種既想保持距離,但又無法忽視自身健康的矛盾,恰好創造遠距醫療介入的理由與空間。

 

於是,2020 年衛福部因應疫情特別放寬解釋《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讓醫院能夠運用 LINE、Skype 等線上工具,提供如「快篩陽性遠距視訊門診」、「長照機構視訊門診」等,兼顧醫療及降低接觸染疫風險的服務來滿足疫情底下民眾的緊急需求。另一方面,遠距醫療放大醫療量能的效果,也在過去的疫情高峰中起到非常關鍵的輔助效果。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回憶當時的情景說道,「當時集檢旅館就像是醫院服務的外部化,裡面輕症為主的確診者醫療需求較低,所以在當醫院的醫療量能輻射至集中檢疫旅館時,它的護病比(護理師與病患人數比例)就會放大到正常醫院配置的十倍、二十倍」。而包括視訊、LINE 推播、數位問卷發放等,利用賦能科技來關懷確診者、紀錄與判讀個案症狀的方式,也成功放大醫院既有的照護量能。不只為當時緊繃的防疫工作貢獻良多,也讓醫療產業及政府雙雙看見臺灣遠距醫療向國際延伸的潛在機會。

 

 

未來醫院新藍圖:不只連結醫療服務,也串聯人類獨有的溫暖關懷

 

無論是疫情期間的關懷電話、簡訊健康表單等的疫情照護機制,還是遠距診療、視訊看診等遠距醫療技術的直接應用,我們都能從中感受到「服務提供者」對於「使用者」的滿滿關懷。因為這些機制當初並不是以「病人」為中心在思考,而是回到以「人」為中心去設計的服務,所以遠距醫療不只能夠給予病患迫切需要的醫療協助,也同時滿足每個人們心中希望被關心的社會需求。這也呼應邱冠明院長認為遠距醫療以「人」為中心的核心價值,不只民眾能更即時的接受診療,還能促進偏鄉地區的醫療平權;更甚至,遠距醫療還能成為一個踏板,讓臺灣的醫療產業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萬里衛生所的護理人員協助民眾做基本的健康檢查與宣導衛教知識。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萬里衛生所的護理人員協助民眾做基本的健康檢查與宣導衛教知識。

 

 

至於如何一步步實踐如此宏大的願景,邱冠明院長認為可以先從建構「未來醫院」的想像開始,「通訊診療所不能的,就是未來醫院的核心任務」。由於通訊診療只能進行診斷及醫療諮詢,所以醫院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例如進行專業檢驗、外科手術等高階治療,而事前的問診、診斷、檢查安排,就能夠透過數位科技遠端完成。如此一來,不只能夠節省民眾的交通成本,也讓院內的醫護人員能夠更專注於有需要的病患,大幅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及品質。

 

 

遠距醫療──重新定義「距離」的意義

 

遠距醫療出現之前,從家戶到醫院的距離是從日出到日落;遠距醫療實現之後,家戶就是醫療院所的鏡像投射,而新冠病毒的意外插曲則創造遠距醫療更加多元的可能性。儘管如今法令規範仍有諸多限制,攸關生命安全的醫療法規也需要經過縝密的思慮與答辯才能確定未來方向,但各界仍樂觀期待遠距醫療能在如今的基礎上,擁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新冠疫情加速遠距醫療的快速發展,以及各家醫院的實踐經驗,衛福部今年(2022)也正在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除放寬開立處方條件,也將擴大視訊診療對象,包括納入穩定慢性病、安寧療護等 10 類病患,預計最快 2023 年元旦上路,符合資格的民眾就可以使用遠距視訊診療,未來將不在限於偏鄉、離島的民眾,期待全民都會因此而受惠。


推薦閱讀
衛星星空新賽道 臺灣產業新契機
2024.10.29 特約記者 賴品瑀
衛星星空新賽道  臺灣產業新契機
邁向 6G─實現「無所不在」
2024.10.29 特約記者 賴品瑀
邁向 6G─實現「無所不在」
臺灣 IC 進軍衛星產業鏈的先鋒之路
2024.10.29 特約記者 賴品瑀
臺灣 IC 進軍衛星產業鏈的先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