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來,他用 iPhone 收發電子郵件,用 iPad 讀資料、下載了即時通訊軟體跟遠在美國的女兒溝通。現在,他的工廠用人工智慧檢測、家裡有時下最流行的智慧音箱,觀察人工智慧對生活的影響,他說:「我們的生活型態、對社群的依賴度,已經深遠地被科技給改變了,」
時代在變,製造業因應時代轉型的腳步從未停歇,和碩早在十八年前就開始導入自動化生產,在機械手臂、智慧光學檢測等先進設備的協助下,和碩位於蘇州的工廠,同一單位的生產速度較以往增加六至七倍。
但這還不夠。智慧生產、物聯網加上人工智慧,工業 4.0 將更升級。「人工智慧對製造業的幫助,就像是過去耕耘機為傳統農業帶來革命性的突破,」童子賢說,過去,和碩廠內的機械電子電路組裝不良品分析,得用十幾個人、花上兩週的時間。但是和碩事先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用過去的數據資料訓練人工智慧分析系統,真正上線檢測,只用幾個小時就完成了。
談到人工智慧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童子賢認為人工智慧適合針對單一議題、在龐大資料中進行深度推演。他打趣說,AI 不能當央行總裁,但是可以擔任央行總裁助理,因為人工智慧可以快速分析匯率漲跌、分析對社會整體進出口影響。美國華爾街就是看中人工智慧可快速完成閱讀、分析的工作,正在大批大批地解僱初級營業員與分析師,快速轉型為科技服務業。
過去,臺灣常常被批評「只會做硬體、沒有軟實力」,但童子賢認為,人工智慧將成為硬體升級的力量,是臺灣科技業的轉型契機。他主張臺灣應該把自己當成新科技的實驗場域,先在國內發展智慧城市,吸引國外城市來臺舉經。
比如:人口密度高的停車場中往往一位難求,如果在停車場內安裝感測裝置,做到車位控制、車牌辨識、自動收費系統,這就是智慧城市的一環。停車場是都市中的舊基礎,物聯網中大幅採用的感測裝置也是臺灣資通訊產業擅長的項目,只要願意重新把資訊管理再進化,就是新的藍海商機。
一旦臺灣出現了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典範,就有整廠輸出的機會。童子賢透露,明年的智慧城市展已確定有一百五十個城市首長親自到訪,正是臺灣展現人工智慧、科技實力的最佳時機。
「沒有產官學合作,智慧城市的推動將窒礙難行。」童子賢感嘆說,如果法規無法鬆綁,許多創新科技窒礙難行。譬如無人車要普及一定要進行道路實驗,有些智慧住宅瓦斯、水、電都是自動控管,這也都牽扯到公領域,沒有地方政府一起加入合作,專業廠商只能待在實驗室裡頭,無法將新技術新應用普及到我們的生活。
在世界各地,創新科技帶來的衝擊無所不在,在紐約,已經看不見人們在街頭攔計程車,而是透過手機使用共享汽車服務。在中國鄉間的簡陋小吃店裡,攤商卻能夠透過一張塊破損的 QRCODE 條碼用支付寶收款。童子賢坦言,在臺灣推廣新科技應用,最大痛點是心態守舊。
「如果我們不去做,臺灣的產業就不會進步,工程師沒有新的體驗,怎麼設計服務?」童子賢說,不僅智慧城市,在行動支付、共享經濟...只要是開創性的新科技,都會對既有產業會帶來一定的衝擊,如 UBER 衝擊了計程車產業、第三方支付衝擊了金融業,但這些衝擊能帶來前進的動能。
身為 Digi+ 民諮會召集人,童子賢認為國際之間的競賽是動態的,不能只靠單一面向思考,政策制定者、推動者和商戰浪尖上搏鬥的企業家們應該一起精準合作,產官學研搭橋齊聚,針對臺灣的數位經濟政策提出更全方位的建言。正因為轉變帶來衝擊,才需政策循循善誘,幫助既有的產業安然轉型、度過危機,讓社會能夠迅速而無痛地銜接到創新領域,是他對智慧國家政策最深遠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