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1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青島宣言》中指出,資通訊科技(ICT)確實有助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降低學習落差,因此下一個 15 年,應要倡導應用資通訊技術來改善教學與學習。
《青島宣言》肯定了科技的使用,然而,科技頻繁使用者,學習成績就會進步嗎?「答案是否定的」,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同時也是國內數位學習「因材網」創辦人郭伯臣,透過縣市學力調查研究後發現,數位科技的使用度與國語、數學及英語學力表現的相關性幾近於零,究其原因是,「臺灣教育並未將科技妥善運用於學習上。」
數位學習(E-learning)並非讓學生只是「玩科技」,而是利用數位科技促進或改善學習,運用資通訊技術幫助個人化學習,已是目前國際數位學習主要趨勢。
結合 AI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一項題目,學習者停留多久、花多少時間解題、有什麼困難與迷思,都無法逃過數位學習平台的「法眼」,因此可以提供老師,更多的學習訊息回饋;而學生亦可透過平台發現自我學習瓶頸,自主調整學習方向與進度。透過數位科技,可以幫助與提升老師的人力與能力,「但重點是,老師必須懂得如何將數位科技運用於教學之上。」
郭伯臣指出,縣市學力調查研究發現,除了學 科 教 學 (pedagogical) 與 自 我 效 能 (self-efficacy) 外,學習毅力、自我調節學習、回饋訊息的運用等三大能力是影響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針對此三大關鍵能力,未來的數位學習平台,除了學科學習外,更應協助學生培養這些關鍵能力。
因此,數位學習領域需要跨領域人才積極投入。首先,是推動數位科技以改善教學的人才,例如老師或企業人力培訓人員;其次,是製作數位教學內容或教材研發的人才;第三,是能夠結合大數據技術,進行學習行為分析,找出學生的學習弱點,進而提供教學建議的學習分析人才;第四,是數位平台軟、硬體技術研發人才。有了這些人才的齊心協力,才能使數位學習平台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的學習功能,培育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除科技研發人才,郭伯臣認為,其他三種人才更為改善國內數位學習所需。以教育現場的老師為例,在數位學習科技衝擊下,傳統教學方法勢必面臨改變,師培制度與課程也要跟著改變,老師除需懂得教學方法,更要懂得使用數位學習工具,以進行個人化適性教學,如此才能真正發揮數位學習的功效。
「許多老師目前仍停留在使用 PPT 教學階段,只有少數教師能教導學生如何於數位學習平台中獲得學習資訊與資源,達到因材施教、差異化教學,提升教學效率。」
第二種數位學習內容製作人才,除了數位內容製作能力外,還需具備學科學習理論、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專業知識,以巧妙融入於課程內容設計中,使學習者受益;同時,必須熟稔各種教學法,懂得將情境設計、腳本編寫與智慧科技結合。透過智慧科技,處理與運用所偵測出的學習者訊息,而非只是傳統的影片拍攝與 PPT 製作而已。
「培養教育大數據分析人才,更是急迫。」郭伯臣憂心,當國外數位學習平台蓬勃發展、重視培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於教育應用人才時,臺灣卻仍停留在只聞樓梯聲階段,因此未來可能演變成,國內學習者多數使用國外數位學習平台,長此以往,無疑將教育大數據拱手他人。
「沒有教育大數據,或政府單位缺乏將教育相關數據整合的實際作為,如何培養教育大數據人才,建立精準教育機制?」他表示,多年來,臺灣數位學習的學術論文發表全球名列前茅,但國內數位學習產業卻遠落後其他國家,代表產學之間有著明顯落差,扶植數位學習產業、強化產官學合作已迫在眉睫。
因此,郭伯臣期待政府將科技部的創新研發成果、教育部的實際應用與經濟部的商業化推動充分整合,以共構良好的數位學習生態系統,使智慧人才在其中得以滋養茁壯,共同打造臺灣成為智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