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國際 引領身障就業跨入 AI 智能 為身障開創藍海希望

採訪這天,是若水國際在八德路辦公室的最後一天。這是若水第四次搬家,無障礙環境、又有創新任務的組織,對即將入住的新居深有期待。由「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創辦,十二年來,若水從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領域的育成顧問團隊,到轉型為身障就業提出創新解方,一路走來就像數位變革的不斷更新,而唯一不變的核心是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若水執行長 陳潔如

 

 

不可能的任務:讓身障者任職科技產業

 

回顧若水十二年來的組織變化,若水執行長陳潔如認為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 2007 至 2012 年的五年開創期。「當時若水以投資、育成社企為經營目標,不過當時大家對社會企業的概念很模糊,許多提案的型態,一是傳統公益,一是傳統企業模式,跟預期的社企創業很有距離。」陳潔如說,包括若水團隊背景也多是商業出身,並不了解社會議題的切角,於是,2012 年若水反求諸己,從關注議題需求,發現身障就業的缺口。當時,全台超過 115 萬身障者的勞動參與率僅 19% 的問題引起若水的關注,並決定結合雲端科技發展,創造身障就業機會。

 

長期在身障領域蹲點、訪查,陳潔如分析,以政府現行方案,包括企業每 60 人必須聘僱 1 位身障者、支援性就業的庇護工廠,以及其他包括身障按摩技能就業單位等,看似對不同狀況的身障者都有保障,但其中隱性的數字:許多身障者在一般企業與庇護中心之間擺盪,以約聘、派遣的身份,每年都會被另一位身障者取代,通常平均七年才有較穩定的工作狀態,成為邊緣流浪者,整體就業生態缺乏結構性的解方。

 

「化解身障就業的M型化問題,我們不只是給魚吃或是給釣竿,而是開創一個新漁場!」陳潔如認為,除了按摩、洗車、加油、服務業這些其他弱勢也高度競爭職缺的環境,一定要開發新的就業領域,才能創造新的機會,「科技產業」正是若水國際的優勢主場。

 

若水團隊打破弱勢就業框架,在科技產業為身障者開創一片天。

 

 

BIM 的模組解構,沒有經驗也能分工勝任

 

2012 年進入轉型期,若水進軍雲端產業,將科技產業重新解構、再定義,發掘「高勞力密集」的可能,這是若水成立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服務團隊的思維起點。所謂 BIM,是以 3D 模式的視覺化、參數資料,取代傳統圖紙模式;就是在建築物正式施工前,先用 AR、VR、IoT 等技術電腦模擬,減少設計和施工的錯誤。

 

運作 BIM 的關鍵,在於讓「技術密集」轉化為「高勞力密集」,運用工具讓流程創新,加上教育訓練,真正讓人力取代技術。簡單說,為了讓完全沒有經驗的身障者具備 BIM 專業,把一個案子切割成多道工序、宛如生產線,專業分工,讓身障者也能勝任。2013 年 BIM 團隊開始接案,包括參與土城長庚醫院、中華電信資料中心工程應用等,已進入獲利穩定期。

 

2017 年若水的新目標是讓身障者能居家工作。陳潔如認為,無障礙環境對身障者來說非常重要,免除舟車往返的居家工作對身障就業更為友善。看準AI對數據處理的龐大需求,若水以扎實的教育訓練,培育超過百位身障人士成為可在家接案的數據標註師。

 

「讓身障者有機會投入職場是第一步」若水除了提供職訓,也同時幫忙找科技輔具、iPad 應用 App,口語錄製專業名詞,讓不同障別和罕病的身障者可以從一開始要花 5 倍工時,逐漸降為 1.5 倍,把 BIM 經驗成功轉型為 AI 人工智能,讓身障者就業的可能再升級擴大。

 

若水不僅引介身障者就業,更在公司內部打造合適的職場環境。

 

 

AI 數據標註師,擴大障別服務、更能居家工作

 

不只為企業引介身障就業,現在若水身障同仁也有六成。陳潔如說,若水目前協助的身障障別已涵蓋 85%,包括含亞斯柏格、脊髓損傷、腦性麻痺、先天全骨不全、罕見疾病,未來希望搭配新設計的教育訓練,將重度視障、智障等新障別也納入服務範圍。「身障者適合哪些工項、讓他們被放在對的岡位上,做好正確的派工,就能達到企業、人力、公益多贏的可能。」

 

回首來時路,若水不忘初心,結合科技與創新,為身障者翻轉人生,也為商業模式開創新格局。陳潔如表示,未來將推動身障工作者職涯升級,三年成為資深建模師並能帶領團隊;同時,推廣身障與非身障者的職場跨域搭配,在更多高商業含量的組織內共融合作,深耕台灣顧客。而若水的台灣社企經驗,2019 年 8 月開始在日本分公司複製推展,包括鷹眼計畫、智慧零售、精準醫療等需要應用電腦視覺的領域,為身障職涯建構平權、永續的新紀元。

 

透過完整的培育訓練,讓身障者也能投入 AI 數據處理服務產業。


推薦閱讀

科研、人才、治理 建立臺灣 AI 國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AI 教育x教育 AI」 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運用 AI 能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自主學習的品格是關鍵 AI 浪潮下的創新教育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