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資管結合專業與愛心 以企業營運的幸福任務

說起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投入公益行銷的歷史,其來有自。2004 年為拉拉山水蜜桃果農以網路行銷創造佳績,以及後來為新竹五峰鄉白蘭部落做觀光行銷,資管系師生以專業所學,為農友、部落帶來超乎預期的經濟效益,更為自己課堂所學做了最佳驗證。中原策略長暨資管系教授吳肇銘表示,中原大學注重「全人教育」,期許每一位學生身心靈健全發展,以智慧善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識,造福人群;資管系以公益行銷體現校風理念,「對社會付出,就像是中原的 DNA。」

 

 

 

應用數位工具,為公益找到新商機

 

2017 年,借調公部門服務的吳肇銘回到中原任教,有感「高學歷不等於能力保證、就業的保障」的社會現況,把「學用合一」的觀念落實在資管系大一必修課「企業概論」。突破傳統授課教學,以「做中學」、「問題導向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實境與實作,了解自己不足,學習溝通、解決困境。「許多公益團體面臨銷售營運的困境,剛好讓學生有機會實踐數位服務,應用數位工具來銷售、做生意,為產品找到新商機。」

 

三年來,中原大學資管系學生與多個公益團體合作,協助銷售。像是合作邁入第三年的普仁青年關懷基金會,賣的是與微熱山丘聯名的天使蛋糕;臺東「孩子的書屋」的黑孩子咖啡濾掛包、臺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的手工皂等,都是中原大學師生結合專業與愛心的公益行銷案例。然而,如何逆轉「賣不好的商品」成為「熱銷人氣王」,對大一生來說可是備感考驗。

 

吳肇銘教授帶領學生運用專業知能,為社會服務。

 

 

校園試吃、跑訪客群,天使蛋糕銷售逆轉

 

「天使蛋糕的高單價,還有不夠了解公益單位、解說價值,一開始真的讓我們覺得好難賣!」現在已是資管系二年級的彭冠慈說,天使蛋糕的價位學生不容易接受,必須要有更多溝通。在校園辦試吃,讓產品說話、也有更多機會接觸顧客說故事,「我們還把學校所有行政處室都跑一遍,和目標顧客的師長教職員推廣。」團隊合作的賣力集氣,原訂 60 盒天使蛋糕的目標,最後創下 80 盒的佳績,銷售額近兩萬元,成為幫助普仁基金會弱勢青年的善款。「這次的課程,讓我學習到必須深刻了解商品才能說出好故事,再搭配行銷技巧、發掘顧客需求,就能讓銷售動起來!」

 

資管系四年級彭筠惠當年則是參與大崗國中的原住民舞蹈社募款。筠惠說,從了解原民舞蹈的傳統文化到拍攝紀錄片、利用 Youtube、Facebook 行銷,再打入百貨通路播放,讓更多人了解原民舞蹈的美,積極保留傳統、不被遺忘。「很多看過舞蹈的民眾寫了小卡片,對原民孩子是很棒的鼓勵,讓他們的努力被看見,也讓文化被認同、被肯定。」

 

「所謂專業,不是知道就能做得到。在商品行銷的過程,需要更多的理解、溝通,學生會遭遇困擾,但也會因此成長。」吳肇銘告訴學生,「生意難做」很正常,學習翻轉挫折的勇敢,懂得察言觀色,絕對有助歷練。而今年近 70 位學生投入一學期的努力,為 5 個單位賺進超過 10 萬 7 千元的愛心收入,見證了公益與數位學習的共好雙贏。

 

 

海外志工團,打造數位環境、教學相長

 

而這份數位公益的熱力,還要出走海外,讓愛發揮得更大更遠。吳肇銘表示,多年前中原大學即參與政府數位機會中心的國際志工的工作。今年在華碩與資策會的協助下,「菲律賓智慧方舟國際志工團」由 11 位學生組成,以南民答那峨大學為據點,將華碩捐贈的 40 臺再生電腦完成安裝與網路架設,為當地成立了第一所臺灣數位機會中心 Kabacan TDOC (Taiwa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幫助 120 位高中生開啟電腦程式、手機 app、網頁設計的資訊世界。

 

志工團團長、資管碩二的莊英讓表示,因為對當地環境的資訊不足,在臺灣準備的軟硬體,到了現場才發現有相當落差:包括當地建構數位基礎環境的知識不足、課程人數暴增三倍、甚至遭遇停電等,團隊必須靈活應變、一一解決問題。同團的呂淑茹分享把臺灣節慶設計成遊戲的多元互動,當地孩子對臺灣與中文的好奇、好學,想把課程教好而英文進步神速的資管小老師,成就了教學相長的最佳外交。

 

中原大學「菲律賓智慧方舟國際志工團」是臺灣首度前往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地區服務的志工團隊。

 

 

讓專業成長,可以是一份幸福的任務——自己幸福,同時也達成別人的幸福。吳肇銘表示,大一「企業概論」是初階版,未來將在大二、大三規劃專業升級的實境運作課程,讓學生更能發揮公益行銷的深度。「當各大學都在投入 USR,期待大學育才取向,除了研究層次,更能關注社會實務所需要的人才,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推薦閱讀

科研、人才、治理 建立臺灣 AI 國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AI 教育x教育 AI」 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運用 AI 能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跨部會推動各領域性平 看見性別 更看見台灣科技活力

2023.05.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