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與價值創造

育才競才環境

「我們想要尋找具有社會創新、科學普及、人文藝術科技領域的人才。」

科技部、教育部、經濟部、內政部、文化部

留言
分享

0個讚

725則留言

0次分享

  1. 營造跨域教學環境,培育未來社會創新人才
    1. 發展大學校院跨域教學模式與彈性機制:透過計畫型補助經費,引導大學校院針對重要議題發展跨域教學模式,成立區域聯盟或教學資源中心;亦鼓勵學校發展創新教學及教師跨域社群經營機制,改變現有課程結構、促進教師知識產出,培育跨域創新人才。
    2. 促進通識教育的深化與創新:為促進通識教育之精進,透過優質課程之設計與分享強化通識教育之跨域發展及資源共享;並同步加強教師之教學知能、以學生為主體,依學生實際需求、能力、興趣、領域等屬性差異,設計適合的通識教育課程,並暢通跨校修讀管道及學分採認、提升教育成效。
    3. 培育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培養瞻遠融整人文社會與科技人才之環境機制,養成研教合一之跨域師資,研發前瞻議題教法/教材/教案/教具,促進國際教學交流等方式,以科技前瞻議題為主軸,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生體察未來趨勢變化,以具備知識創新、融通、整合及應用能力。
  2. 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培養科普專業人才
    1. 辦理各類科普活動,以人文科技視野推動教育新思維
      為培養國民對於科學的興趣,增進科學的親近性與幸福感,由教育部指導「全國科學探究競賽」,並規劃辦理2020首屆「臺灣科學節」,結合部屬館所、科學基地、學校及民間團體,辦理競賽、科學市集、展示等科普活動,透過一連串與生活議題有關科學問題發想、資料理解與判斷、及探究結果表達等過程,理解科學生活議題,培養全民科學的敘事與創作能力,並提高全民科普知能及科學研究的軟實力。
      科技部持續推動科普教育素材研發、動手做、展示、演講等各類科普活動,讓民眾透過生動有趣的體驗親近科學,透過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饒富人文意涵之時代背景與人物,引領公眾追往思今,從每個歷史推移的關鍵時刻,體悟科學的力量及其深遠影響。
    2. 用科學知識普及推廣計畫,促進全民對科學理解與支持
      為推廣大眾科學傳播,科技部透過各類推廣計畫舉辦科普活動、產製科普影片、出版科普刊物,其中凡具數位化價值者,藉由「科技大觀園」及「科普影視平台」推廣宣傳。為促進全民對科學的理解與支持,未來除針對不同年齡層之受眾,分別產製貼合其閱聽取向之科普資源外,並推動公民科學,鼓勵民眾參與科學論述及研究,以增進其對科學之信任及興趣。
    3. 透過大型計畫推動,培養科普知識轉譯專業人才
      科技部透過「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大型計畫,鼓勵學界與國內外媒體業者合作,製播推廣優質科普影音產品,並藉由產製過程之實際執行,培養科普影視製播人才。另,科技部亦透過補助大型活動之舉辦,培養科學主題策展專才。未來科技部除鼓勵專家學者投入科普並強化轉譯技巧外,亦將持續導引業界運用多元媒材轉譯科學,藉由雙軌培育,厚植科傳人才能量。
  3. 融合人文藝術元素,啟發跨域科研人才
    1. 推動人文藝術科技基礎研發,建立跨域合作創新模式
      因應數位科技應用普及性,人文藝術與科技跨域融合已成必然趨勢,為支持跨域整合研究及培養跨域科研人才,爰規劃廣為蒐集學界意見,未來進一步推動人文藝術與科技跨域整合專案,透過多元主題思考,厚植我國人文藝術與科技跨域科研人才研發創新能量,提升國家競爭力。
    2. 優化文化科技發展相關友善環境
      以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為核心,鼓勵前瞻科技創新應用及跨域結合,催生新型態文化場域,並鼓勵各項實驗計畫的生成與展現。
    3. 加速文化創新科技應用升級
      進行先導性藝術創作科技之技術研發與測試、驗證,並發展科技技術普及性之展演。培養科技藝術跨域人才,擬透過展演或研發等合作途徑,廣邀產學界加入科技藝術的行列,藉以反映環境宏觀現況與微觀需求。蒐集調修意見以達技術可為藝術創作所用之狀態,研製文化創新應用所需之技術模組,並將技術原型作為培育科技藝術創作之媒介,打造國內創新實驗場域及促進產學研發升級。
  4. 健全文化永續保存,促進創新服務應用
    1. 強化台灣原生文化內容開發,活用在地文化素材資料:鼓勵從在地文化素材出發,善用創新科技、顯示技術與新媒體特性,產製臺灣原生創作內容,豐沛自製影音能量,並革新技術、行銷與商業模式,創新匯流服務,讓IP透過多元應用,擴大應用價值。
    2. 完備文化資料的開放、推廣、近用,並輔導產業建立授權機制,並鼓勵公眾影用文化開放資料,以創造衍生加值應用及弭平文化落差。
    3. 鼓勵應用數位科技,結合在地文化特色等創作元素,運用於劇場、藝術及博物館等各種展演形式,也鼓勵擴散至商業運用和大型活動、慶典等其他領域,進行跨域對話和整合,促進文化藝術發展與轉型。
  5. 建立社會創新共識,創造永續社會價值
    1. 辦理全國性社會團體培力研習,透過社群多元互動,找出核心問題並激發創新解方。
    2. 透過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彙集各地社會創新案例典範,與地方相關組織串聯合作,提升外界對社會創新認知。

  • 篩選器
  • 熱門推文
    • 熱門推文
    • 最新貼文
  • 地區
    • 地區
    • 台北市
    • 新北市
    • 基隆市
    • 連江縣
    • 宜蘭縣
    • 新竹市
    • 新竹縣
    • 桃園市
    • 苗栗縣
    • 台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雲林縣
    • 台南市
    • 高雄市
    • 澎湖縣
    • 金門縣
    • 屏東縣
    • 台東縣
    • 花蓮縣
  • 年齡
    • 年齡
    • 18歲以下
    • 19~23歲
    • 24~30歲
    • 31~40歲
    • 41~50歲
    • 51~60歲
    • 60歲以上
  • 全部
    • 全部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科研與前瞻
    • 經濟與創新
    • 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
  • 產業別
    • 產業別
    • 水泥工業
    • 食品工業
    • 塑膠工業
    • 紡織纖維
    • 電機機械
    • 電器電纜
    • 化學工業
    • 生技醫療業
    • 玻璃陶瓷
    • 造紙工業
    • 鋼鐵工業
    • 橡膠工業
    • 汽車工業
    • 半導體業
    • 電腦及週邊設備業
    • 光電業
    • 通信網路業
    • 電子零組件業
    • 電子通路業
    • 資訊服務業
    • 其他電子業
    • 油電燃氣業
    • 建材營造
    • 航運業
    • 觀光事業
    • 金融保險
    • 貿易百貨
    • 綜合企業
    • 其他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北市
  • 31~40歲
  • 資訊服務業
  • 研究所及以上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北市 31~40歲
  • 研究所及以上
我希望,工作繁忙,擔憂年邁父母。希望政府可以提供長照的資源。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北市
  • 24~30歲
  • 資訊服務業
  • 大學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北市 24~30歲
  • 大學
政府能夠成立數位部門,除了探討台灣科技發展外,也能成為人民數位學習的平台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南市
  • 24~30歲
  • 生技醫療業
  • 研究所及以上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南市 24~30歲
  • 研究所及以上
提升新創產業,增進人民所得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北市
  • 24~30歲
  • 資訊服務業
  • 大學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北市 24~30歲
  • 大學
線上課程也能有證照認證
  • 科研與前瞻
  • 台南市
  • 60歲以上
  • 光電業
  • 研究所及以上
  • 科研與前瞻
  • 台南市 60歲以上
  • 研究所及以上
提升人才素質,創造新創產業,促進就業,改善生活品質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高雄市
  • 31~40歲
  • 其他
  • 大學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高雄市 31~40歲
  • 大學
人才培育與創意發想能夠有更精實穩固的結合,將思維具體運行得以實踐。
  • 經濟與創新
  • 新竹市
  • 41~50歲
  • 其他
  • 研究所及以上
  • 經濟與創新
  • 新竹市 41~50歲
  • 研究所及以上
經濟與創新的議題上,缺乏服務經濟或內容經濟的主題。相關的領域,需要有好的工具、生態系系統協助以優化我國之服務體系,若不早期介入,最後國內的店家都採用國外的服務平台資源,意指將整個服務生態系最重要的「資料」資源,成為國外企業的獲利模式。
  • 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
  • 桃園市
  • 31~40歲
  • 金融保險
  • 研究所及以上
  • 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
  • 桃園市 31~40歲
  • 研究所及以上
智慧生活的核心為資訊安全及數據共享/交易機制,智慧生活的落地有賴實驗場域與民生切實結合。可鼓勵各社區或縣市推動地方創生時融入智慧生活元素,讓科技確實貼近民眾日常。
  • 科研與前瞻
  • 台北市
  • 31~40歲
  • 其他
  • 研究所及以上
  • 科研與前瞻
  • 台北市 31~40歲
  • 研究所及以上
目前議題二所提到的前瞻科研與前瞻的規劃(主要策略目標)是否有銜接扣合議題三所提的未來產業規劃,提前部屬。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北市
  • 41~50歲
  • 其他
  • 研究所及以上
  • 人才與價值創造
  • 台北市 41~50歲
  • 研究所及以上
科技政策能讓科技輔助人們的生活,提高工作的效率,但不要排擠到人們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