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自動化將取代全世界15~30%的工作,全球有3~14%的勞動力被迫轉行。
從明天開始,我們超市要改用自動結帳機!
技術性低、重複性高的工作,容易被機器取代。
像是食品包裝、工廠焊接、商家收銀、售票服務等勞力密集、可預期流程的固定作業,由機器自動化執行程度最高。
像是倉庫中的品管、分貨、搬運等作業,已有自動化倉庫提升出貨效率、降低倉儲成本。
像是會計、運算等資料相關工作,AI能夠更快與準確地計算和分析數據。
科技加入後,人類可以變得更強!
每次工業革命一再出現科技取代人力的趨勢,也會有陣痛期,但歷史證明改革推動產業進步。
1760s
1870s
1960s
2030s
工業1.0:人力機械化
蒸汽動力機將手工人力推向機械化,建立製造業的工廠雛形。
工業2.0:電氣化工業
電力成為主要動力,大幅提升製造效率,出現大量生產的概念。
工業3.0:數位化工廠
電子設備和資訊技術優化製造流程,用電腦設計和管理工廠。
工業4.0:機器人自動化
強調從生產到銷售都由機器協作完成,運用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和機器人等科技整合產業上下游。
四次工業革命的共通點 ——
科技取代可以機械化的人力,讓人類從事越來越「人性化」的工作,新的工作型態也相繼出現。
現在習以為常的科技,都是過去被取代的人力
45年前美國引進自動提款機,銀行櫃台的從業人數從25萬人暴增至今50萬人。因為銀行營運成本降低後廣設分行,創造大量職缺,而員工業務從提款,改為推銷產品或和顧客建立關係。
現在上公車嗶卡就算是付車票了,但在過去可是有專門的車掌小姐負責檢票查票,刷卡機出現後也不需要車掌小姐待在車上,她現在轉行當公車站的電話總機,替客人尋找失物或其他服務。
「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戰後到1960年代的台灣,人力三輪車與牛車是當時最普遍的交通工具。1970年代,計程車逐漸取代三輪車成為如今常見的載客工具,當時的三輪車伕也輔導轉職為計程車司機。
人類與機器,可以是互補關係
許多偉大的發明,並不是完全取代人類,而是為了彌補人類的缺點,協助人類可以更有效率、更加安全地完成任務,甚至從重複固定的例行庶務中釋放,能夠去做更具有人性、創造性的事情。
人類擁有願景、懂得計畫目標,同時也具有同理心和社交技巧,可以創造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機器產出的效率與品質穩定、出錯率較低,同時也比較可以承擔危險事務。
朝向更「以人為本」的勞動型態
從古到今,科技雖然陸續取代一部分的人力,但也在每個時期帶來更多元的工作機會,而未來的產業趨勢,將更講求創造力以及社會溝通的工作。
走進自動化超市,店員不拿掃描器也不找零,卻能同時完成十組以上的結帳,他一人負責十來台自助結帳機,排除客人操作時遇到的障礙,或是解決特殊的棘手情況。
機器沒有取代店員,而是提升他的工作效率,讓他有更多機會發揮人類的價值。
透過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人類將有更多時間發揮創造力,同時也有賴政府和企業的輔導與支持,開拓不同工作類型的可能性。你對於科技加入勞動市場的期待是什麼呢?留言告訴我們吧!
歡迎在下方留言,你的意見將被採納蒐集,作為未來科技發展重要的民意參考!
不發佈涉及電話、住址或個人隱私的內容。
不連續發佈相同內容,或與主題無關之內容。
對於違反規範的推文,本平台保有移除推文的權利。
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