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數位包容讓科技成為全民共享的力量

數位轉型的浪潮讓民生更便利、同時造就產業升級帶動經濟起飛。如何讓數位化帶來的效益雨露均霑,全民都能享受?這便是「數位包容」分組努力不懈的方向。

過去四年,政府努力縮小數位落差、讓科技成為觸及各種不同人群的橋樑,將醫療、教育帶進偏鄉、走進每戶人家,讓資源不再受地域限制。無論是住在偏鄉的居民、年長者、弱勢群體或新住民,每個人都能享受數位發展帶來的便利與機會。

 

 

遠距問診,讓偏鄉居民看醫生不再翻山越嶺

 

在臺灣,醫療資源多集中於西部城市,偏鄉居民最擔心的就是生病。從家裡到最近的醫院,往返往往要花上兩個小時以上,還必須自行解決交通問題,甚至需要家人陪同。對許多家庭而言,這樣的時間與金錢負擔沉重,也因此常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為了改善困境,國家衛生研究院結合 5G 與智慧科技,打造遠距醫療與健康照護新模式。透過高速網路,患者與醫護人員可以即時視訊連線,醫師問診不再受限於地理位置。偏鄉居民只需到當地衛生所,就能完成視訊診療,再也不必舟車勞頓。臺東就有一位 79 歲阿嬤因吞嚥不適求診,便透過遠距醫療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還有超過 1,560 人同樣受惠於遠距會診,服務滿意度更高達九成。

另一方面,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則推動「遠距醫療專科門診計畫」,進一步把服務網絡擴展到原住民與離島地區。截至 2024 年底,已在 52 處衛生所設置遠距門診,累計服務超過 2 萬人。

這些建設,讓遠距醫療逐步成為偏鄉居民穩定可依賴的醫療資源。當醫療照護的資源能普及到臺灣各個角落,醫療的包容性才能真正落實到每一個家庭。

 

臺東線卑南鄉衛生所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合作辦理遠距醫療專科看診服務(圖/臺東縣卑南鄉衛生所

 

 

數位據點 DOC,把科技培力帶入社區角落

 

同樣的精神,也延伸到教育領域。要縮短城鄉差距,必須先讓偏鄉社區有數位學習的入口。教育部自 2023 年推動「數位共融及培力計畫」,試辦「數位 i 櫃檯」行動服務,讓數位資源不再只是靜態的設施,而是能主動走入社區,協助居民處理日常的數位問題。2024 年起,這項服務擴展至全臺 112 個設有 DOC(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簡稱 DOC) 的鄉鎮,並與農會、農村再生社區、長者關懷據點等單位合作,把數位服務帶到更多角落。

DOC 據點大多設在社區活動中心、學校、公共圖書館等公共空間,方便居民參與。為了維持在地的特色與活力,此計劃設有「輔導團」,由基金會、公司與大專院校擔任,協助 DOC 據點為當地量身打造課程與活動。

課程內容包山包海,除了手機與 AI 應用、資安防護、打擊詐騙等實用的科技課程之外,DOC 據點不時舉辦在地創生、生態旅行等地方特色活動,也會準備慶生會、手作課程、青銀共學等社交活動,活絡居民之間的情誼。

各地 DOC 也因地制宜,把數位工具和地方特色結合。竹苗苑裡 DOC 與在地組織「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合作,建立「濱海資源數據庫」與數位教材,帶領民眾認識海洋生態;南投埔里 DOC 以愛蘭臺地的巴宰族文化為主題,舉辦「數位遊程設計開發」課程,帶著居民運用社群平臺,開發實境解謎遊戲,讓原住民族歷史活起來。

DOC 不只是「教學場域」,更是串起老人關懷據點、社區活動中心與培力課程的交流空間。居民不只學習數位技能,更寶貴的是,知道如何把這些工具運用到自己的生活裡。當科技不再遙遠,而是融入日常,數位據點就真正成為社區共同成長、彼此連結的核心。

 

苗栗縣銅鑼鄉 DOC 與在地的獨立書店微光書旅合作,帶領居民共同編寫地方誌(圖/偏鄉數位培力推動計畫

 

 

智慧魔鏡讓師生安心使用 AI

 

當生成式 AI 快速普及,教育現場最先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善用」與「防範」之間找到平衡。臺南市開發的「智慧魔鏡生成式 AI 學習平臺」,就是因應這股浪潮的具體行動。這個平台致力於幫助師生搭起面對 AI 浪潮的學習鷹架,目前已有 188 所學校合作參與,並在 2024 年榮獲「績優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特優獎」的肯定。

生成式 AI 能迅速生成文章或答案,但內容往往摻雜錯誤或難以解釋。臺南市資訊中心因此設計出一套兼顧安全性、易用性與互動性的學習工具,讓國中小學生在使用 AI 的過程中,不只獲得解答,也學會檢驗真偽、進行反思。這樣的設計,讓 AI 從可能帶來混亂的黑箱,轉化為能夠培養數位素養的學習契機。

 

智慧魔鏡包含四大功能:

  1. AI 輔助筆記:協助師生快速整理重點;
  2. AI 出題設計:幫助教師靈活規劃題型;
  3. AI 評分回饋:提供學生個別化回饋;
  4. AI 課程:讓師生交流教學方法。

 

這些功能讓 AI 不再被誤解為「拿來抄作業的工具」,而是能真正融入課堂,支持差異化教學,提升互動與效率。

這個平台的背後,是全國教師社群的集體智慧。教師們共同開發 ChatGPT 教學模組,把實際課堂的需求化為功能設計,讓老師在課堂上有更穩固的工具,也讓學生能安心探索 AI 的可能。未來,隨著更多模組持續開發,智慧魔鏡不僅是工具,更是幫助建立教育現場「和 AI 一起學習」的環境。

 

智慧魔鏡網站的入口畫面(圖/智慧魔鏡

 

 

從醫療到教育的數位共好

 

數位包容是最貼近生活的改變。當偏鄉長者能在家就診,社區居民能在據點學習新技能,學生和老師能安心使用 AI 教學,每個人都在數位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些真實的改變,正是智慧國家願景落實的最佳證明。


推薦閱讀
讓人生後半段更精彩、讓工作現場更安心
2025.10.15 特約記者 鄭婷宇
讓人生後半段更精彩、讓工作現場更安心
5G 拉近城鄉的距離,讓科技走入每個人的日常
2025.10.15 特約記者 鄭婷宇
5G 拉近城鄉的距離,讓科技走入每個人的日常
一條 5G 打開的路,連結生活、產業與安全
2025-07-02 特約記者 鄭婷宇
一條 5G 打開的路,連結生活、產業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