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5G 拉近城鄉的距離,讓科技走入每個人的日常

數位科技不只是冷冰冰的設備,而是能直接改善生活的基礎建設。2021 至 2024 年間,智慧國家政策將 5G 穩定高速的連線帶進山區、離島與校園,解決了「資源有卻不均」的長年困境。偏鄉病人不再為了專科門診舟車勞頓,學生也能透過虛擬情境進行沉浸式學習。當網路跨越了山海,專業知識與教育資源才能真正無遠弗屆。

 

 

5G 遠距醫療讓專業照護不再遙遠

 

臺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患不均。深山與離島居民常得耗上一整天才能看專科醫師,如今在智慧國家政策建設的 5G 高速網路支撐下,情況已有改善。病人只要走進衛生所,就能透過穩定的 5G 連線,與位在都市醫院的專科醫師視訊會診。

身在專科醫院的醫師能即時調閱影像、檢查數據,提供診斷與治療建議,駐在當地的醫師也因此獲得支援,更快為居民做出正確醫療判斷與治療。截至 2024 年,衛生福利部已在全臺 52 處原鄉與離島衛生所建置遠距專科門診,提供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等服務,累計服務 20,071 人次,民眾滿意度超過八成。

同時,「偏遠地區遠距醫療建置計畫」也完成 119 處據點,並建立統一的遠距會診流程,確保急性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緊急情況能在第一時間透過 5G 平台,連線到專科醫師,獲得即時判斷與轉診建議。

行動醫療車補足了機動性。這些車輛配備心電圖、多功能超音波、生理監測等設備,並搭載遠距行動醫療連線。當地醫護使用設備執行檢測,並將即時影像傳送給在另一處的專科醫師進行遠距會診。2024 年間,行動醫療車出勤 142 場次,服務 2,692 人次。

 

高級救護員可使用「緊急救護 5G 資訊系統」,在病人到院前,根據遠端連線的急診醫師指導做緊急處置,並讓接收醫院能提早準備,以爭取患者最大的生機(圖/臺東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

 

在緊急轉診上,5G 平台同樣發揮關鍵作用。過去申請空中醫療後送,需要填寫 140 個欄位、傳真 5 張表單、打 8 通以上電話,流程常耗時半小時。現在透過「空轉後送遠距醫療會診平台」,75% 的欄位能自動帶入,流程縮短為 5 分鐘。這個平台涵蓋 105 個點位,讓病歷與影像能在離島在地醫療機構、空中轉診審核中心與接收責任醫院三方醫師之間即時交換,把握在空中轉送病人的黃金時間做出重要判斷。

 

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台利用高速網路,讓醫療影像快速在離島與接收醫院之間傳送(圖/衛生福利部 Youtube

 

 

5G 讓師生展開自主與體驗學習

 

具有高速、低延遲特性的 5G 進入校園後,讓學習不再受限於傳統課本。教育部推動「校園 5G 示範教室與學習載具計畫」,結合平板、筆電等載具,讓學生能進行專題導向課程(Project-based Learning),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2023 至 2024 年間,全臺已有 280 所學校參與,約 2.5 萬名學生受惠。總計 918 場入校輔導與 678 場的公開授課活動,讓數位教學的方式普及各地。

5G 的穩定連線也支撐了更沉浸的學習方式。透過 VR 與元宇宙教材,學生能進入模擬場景體驗學習。目前有 14 個縣市設置「XR 數位共學中心」,教師可利用此中心內的直播攝影棚設計線上互動情境的課程。直播的課程更能打破地理限制的藩籬,讓教室內外的學生都能收看、同步學習。

2023 至 2024 年間,直播課程開課時數累積約 258 小時,受惠學生達 19,037 人。科技不只是提供工具,更讓師生能以更自主、更互動的方式學習與探索,讓偏鄉與都市孩子站在同一個起點上。

 

學生使用教育元宇宙進行情境模擬與跨學科學習(圖/臺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室

 

 

數位包容,讓每個人的生活得更好、更健康

 

5G 技術不只是速度的提升,而是讓資源分配更公平的橋梁。從偏鄉病患在衛生所就能獲得專科會診,到學生透過 XR 與元宇宙課程展開跨域學習,5G 穩定的連線把醫療與教育帶進山區與離島,減少了過去因地理而造成的資源落差。讓每位居民、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數位科技帶來的便利。


推薦閱讀
讓人生後半段更精彩、讓工作現場更安心
2025.10.15 特約記者 鄭婷宇
讓人生後半段更精彩、讓工作現場更安心
一條 5G 打開的路,連結生活、產業與安全
2025-07-02 特約記者 鄭婷宇
一條 5G 打開的路,連結生活、產業與安全
開箱智慧生活背後的技術基礎
2025-07-02 特約記者 鄭婷宇
開箱智慧生活背後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