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國家的進展,不單只是軟硬體升級、或推陳出新的政策,真正深入影響民眾生活的,是善用科技改善生活品質,讓數位轉型帶來的紅利,盡可能的惠及每個人。過去四年,「數位包容」分組透過數位工具與課程賦能長者,讓樂齡生活變得更自主、有活力;本國勞工與外籍移工都能依靠科技確保職場安全。這些成果,讓數位包容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價值觀,更是在日常中碰得著、用得到的服務。
臺灣預估在今年(2025)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如何讓長者安心使用科技,成為智慧國家建設中不能忽視的一環。過去幾年,數位發展部不僅建置「樂齡好幫手 AgePass」平台,彙整生活、學習、社交資源,更與教育部合作,進一步將數位應用帶到社區與在地生活圈,打造長者能親身體驗的「樂齡學習數位示範體驗場域」。
教育部自 2024 年起,在宜蘭、苗栗、雲林、嘉義與高雄等地成立首批 5 個「樂齡學習數位示範體驗場域」,2025 年再新增新北、新竹、屏東、花蓮與澎湖,總數達到 10 個,逐步形成跨縣市的數位學習網絡。
這些場域不只是教室,而是貼近長者日常需求的「數位陪伴站」。課程設計涵蓋手機基礎操作、網路安全、行動支付,甚至還有生成式 AI、Podcast 製作與樂齡網紅體驗班。像是在花蓮、澎湖,安排了防範網路詐騙、謠言查證、LINE 與 Facebook 使用等課程,協助長者提升數位素養。
示範體驗場域的課程不只是展示科技的便利性,更重要的是,這裡提供長者接觸、玩出科技趣味的機會。在宜蘭五結鄉的教室內,直立式觸控螢幕方便講師同步示範手機課程,搭配升級後的高速網路,讓學習過程更順暢。AR 運動體驗區讓長者玩 Nintendo Switch 運動遊戲,跟著虛擬世界裡的角色一起活動筋骨,保持身體健康。
截至 2024 年底,這些示範體驗場域共舉辦 517 場數位學習課程、近萬人次共襄盛舉,更培力 35 名數位種子講師,在全國開枝散葉,舉辦更多數位教學,讓更多長者有機會接觸數位資源。
五結鄉也是「教育部樂齡學習數位示範體驗場域」的據點之一。講師正在教學如何用手機綁定行動支付(圖/偏鄉數位培力推動計畫)
數位課程的普及,也為改善勞動環境帶來一絲曙光。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在 2022 年起推動的「全國職業安全衛生智能發展計畫」,把職安教育帶進線上與行動裝置,並開設多語課程,讓來自各國的勞工可以更方便的瞭解臺灣的勞動規範。
想瞭解自身權益,得先掌握相關法規。然而,對外籍移工來說,語言往往是最大的障礙。為了改善移工的困境,勞動部開發多媒體、多國語言的課程,於 2023 年共推出 27 門多國語言版數位學習教材,讓不同族群都能以最熟悉的母語學習職安相關知識。不僅提高了勞工自我保護的能力,也促進跨國人力流動下的產業職安。
職安署發布的「一般職業安全衛生推廣-課程推播-多國語言版圖」/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除了線上學習,這項計畫也針對勞動現場的實際挑戰,設計出更嚴密的安全防護。如營造業長期被視為高風險產業,許多自營作業者或臨時工常缺乏完整訓練,導致職災發生率居高不下。傳統管理方式難以全面涵蓋,因此政府引入智慧辨識系統,直接把勞工的教育訓練紀錄與「臺灣職安卡」綁定。
工人在進入工地前,必須通過系統確認,證明已完成施工現場的危害辨識、職安概念等課程,取得「臺灣職安卡」之後,才能進場上工,以確保每一位進場的勞工都具備基本安全知能。2022 年已有超過 9 萬人完成訓練並領取職安卡,2023 年則進一步增加到 13 萬人,覆蓋率持續上升。
數位工具的導入,讓職安管理不再只是紙本記錄或事後稽查,而是確保現場勞工融入日常的即時防護。勞工因此能更安心地工作,企業也能在數位轉型的同時,確保員工安全。
取得臺灣職安卡的流程。(圖/台北市政府勞動局)
從樂齡教室到勞動職場,科技的力量正在不同場景中發揮作用。長者不必畏懼數位落差、勞動者也可提升自我保護的意識。這些政策讓數位科技的力量落地,為不同群體的生活帶來實質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