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因為冠上了 AI,社會所堅持的價值就有所不同

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  唐鳳。(圖/唐鳳提供) 

 

 

AI 的背後還是由人控制,要警醒的從不是 AI 本身

 

「從來不是 AI 奴役人,而是少數人透過 AI 奴役多數人!」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說, 現在 AI 兩字快變成了發語詞,好像前面放了發語詞就變成不同的東西,但要警醒的不是 AI 本身,而是藉由 AI 這種修辭,讓本來不被社會接受的價值,譬如過分集權、單一價值、破壞人性尊嚴等,突然變成必須被接受的價值;世界是一樣的,不是加了 AI 修辭普世的社會價值就有所不同。

 

資訊技術應用為人類社會帶來便利,但隨之而來的,可能也會對許多基本權利產生新的風險。以防疫登記措施為例,因為有很多長輩不太會用智慧型手機,不少地方政府因此幫長輩刻了連續章,只要長者蓋章在店家紙本登記簿就可以了。可是,蓋章反而讓店家有所顧慮,若民眾受到詐騙,或許會懷疑是店家洩露了個資造成。

 

 

以科技防疫為例,讓民眾有選擇權就不易淪為極權

 

唐鳳強調,以科技防疫為例,民眾擁有主動選擇權。若是相信店家的個資管理,可選擇紙本留下個資,抑或是透過手機以簡訊實聯制完成登記,如果政府限制只能使用智慧型手機,就容易往極權的方向走,因為這會剝奪民眾的選擇權。

為了減少店家不安的情況,唐鳳親自率隊開發「簡訊實聯制」,串連電信公司所掌握的手機號碼資訊、店家於系統申請的場所亂數代碼,以及存在電信商端的簡訊紀錄,唯有將店家代碼、電信商簡訊、及個人號碼資訊全部都湊在一起,才會讓疫調有足夠的資訊,而這就是隱私增強技術的其中一。

 

簡訊實聯制操作說明。(圖/擷取於簡訊實聯制簡報) 

 

 

至於 AI 是否需要加以限制,避免造成侵害?唐鳳認為,重點不是要對 AI 本身加以規範、管制,而是社會認定哪一些價值重要,無論是紙本或 AI ,都不該破壞這樣的價值。

 

唐鳳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世界並沒有因為多了 AI 技術,基本價值就有所改變。如民眾透過 AI 的推薦系統,在電商平台購物,享有 7 天鑑賞期,但就算不是經由 AI 推薦,而是業務員透過電話推銷產品,民眾在電商平台下單,也一樣享有鑑賞期的保障。

 

唐鳳又舉計程車與 Uber 為例,民眾打去計程車車行派車,要遵守某一套規則,就算改用 Uber 自動化派車,也一樣要適用同一套規定,並不會因為是自動化派車的緣故,所有規定、標準就有所不同。

 

社群媒體臉書平台過去為打擊假新聞、仇恨言論,而開始以 AI 技術對發表的論進行審查,但許多民間團體發線,這樣的審查方式誤刪了未必是真正有問題的發言,未經確認而直接刪除的方式,恐怕已壓縮到言論自由的空間。其實唐鳳認為,就算臉書運用人類審查也應是採取相同的審核原則,不會因為是 AI 審查社會對於臉書應遵守的倫理規範就有差別。演算法應用所受的規範不應該弱於、但也不該強於現有的規範。

 

 

任何大型工程都該先進行風險評估, AI 也不例外

 

唐鳳接續著說,歐盟 2020 年提出的人工智慧白皮書毋寧是價值主張的重申,世界不應該因為 AI 二字,就變成少數人可以決定多數人的事,不該從原本可以自由表達意願、變成要順從少數人控制的演算法,而這份白皮書的提出,也不是專門針對 AI ,而是提醒,社會本有的常規,不能因為出現 AI 二字,就突然往極權的方向走。

 

至於「負責任的 AI 」概念,唐鳳是這樣看待的:當在蓋建築物的時候,本就需要評估發生地震、火災時怎麼處理,如果沒有風險評估,就貿然蓋房子,是不負責任的,就算當代沒有發生狀況,對下一代也不公平。

 

當我們在做會大型影響生活的演算法安排時也是一樣的道理,一開始一定都會想到可能會被怎樣應用、最糟糕的情況為何、有無制衡機制等,歐盟這套想法不是特別針對人工智慧技術而提出負責任的 AI 觀點,而是不能因為掛了 AI 就免除責任,要抱持預先設想風險、後代看到風險也要有可糾正的機制,「所有事情都是如此, AI 也不例外。『也不例外』才是重點。」

 

 

自律、他律、法律,讓 AI 業者無法逆著社會規範而行

 

要讓 AI 往正向發展,唐鳳認為,就是得靠自律、他律、法律,他舉例說,當電商平台老闆要求工程師取消商品鑑賞期的規定,工程師應發揮良心說這個是不對的,這是第一道防線;但若還是抵不住壓力,當民眾看到時,就可以抵制、杯葛,產生社會壓力;若仍無法扭轉不當作為,背後還是有消保官、消保法。自律不行就他律,他律不行就法律,確保沒有哪一個業者可以長期逆著社會規範而行。

 

談及許多電影中描繪 AI 掌控人類的情節,唐鳳說,藝術的好處就是可以描繪出我們不想看到的世界,只要確保多元,不會因為單一價值,犧牲掉其他價值,不要因為一小撮人的想像,犧牲掉所有人的想像,我們就不會陷入電影中的情況。


推薦閱讀

拚減碳!陽光伏特家力促人人能參與的綠色轉型

2023.10.0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科研、人才、治理 建立臺灣 AI 國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AI 教育x教育 AI」 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運用 AI 能力

2023.08.31 特約記者 賴品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