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有「開放 DNA 」:致力於教育、法制倡議的開放文化基金會

國家數位政策的發展,不僅仰賴政府的資源投入,也有賴公民社群、學研機構和民間組織的協力。開放文化基金會(Open Culture Foundation,簡稱 OCF)的成立,起因於多個開源社群、與個人的壯大,需要一個法人來做行政支援。隨著數位政策的發展,OCF 也意識到數位議題非常廣泛;有些議題很重要,卻缺乏社群關注,那就需要有系統的組織人力與資源投入。開放文化基金會的李欣穎執行長表示,OCF 在數位議題有自己的定位,從專業民間倡議組織的角度,長期關注台灣的數位服務與數位人權,她認為創新教育以及法制倡議,是未來數位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開放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李欣穎。(圖/許恩恩攝)

 

 

公私協力:既是合作與共創,也是風險及監督

 

在數位部成立後,OCF 不只關注數位部本身的定位,也包括組織改造後部會之間的橫向跟垂直聯繫。「如果為了台灣數位發展好,因為是平行部會,很擔心組改後會發生『這不歸我管』的問題。」同時,比起個別議題,OCF 更在意數位法制面的進度。李欣穎執行長說,唐鳳部長是比較「實際面」、「先做再說」的人,她也覺得目前的實作很好,有開放資料專區、黑客松、公私協力的亮點案例。但身為民間團體,更關注長期的開放文化如何在公務體系內細水長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制面的進展。「除了組織法之外,還需要有看守治理的法案。否則只有單位願意配合才能做。」以美國、德國的相關資料專法為例,在沒有法制搭配的狀況下,對公務人員是一個「風險」。舊的法跟不上時代,就該修法,而不是常規依循,那樣會難以走向數位化。

 

數位發展需要落實法制面之示意圖。(圖/Pexels )

 

 

提到數位政策發展之中所強調的「公私協力」,李欣穎執行長舉了兩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是疫情期間的口罩地圖,政府釋出 API,而不是一個 APP,學研機構、公民社會和企業都能夠直接協助,大家各自帶回去做加值應用,這是成功創新的方式。然而,第二個案例則點出風險的面向,數位身分證(eID) 看似很數位、先進創新,商業角度也有吸引力,但學研機構、公民社會從另一個角度著眼,察覺到有侵害個人隱私的風險。李欣穎強調,在夥伴關係當中,信賴更比創新更重要,政府推動數位措施一定是以信賴為基礎,此時多元角色就很重要。「台灣在隱私資安風險上,受到很大的威脅而沒有自覺。這就有賴學術研究跟公民社會扮演提醒的角色。」她提到商業與學術都在協助測試「那張卡」會不會被破解,中研院學者也辦了研討會討論,這就是國家裡面多元角色,大家一起共同討論「如果要變得數位更先進,現在的規劃夠不夠?」

 

數位措施推行同樣仰賴公民與學術界討論與協力示意圖。(圖/Unsplash)

 

 

國際交流的啟發:看見台灣的優勢與劣勢

 

李欣穎執行長引用愛沙尼亞前總統的話:「要建立一個真正的網路社會,必須立法、規範、教育、創新多管齊下。」她強調教育與意識提升是更重要的一環,否則立法後,不懂的人還是不懂。台灣經常拿愛沙尼亞作為範例,她認為,必須要釐清兩者的歷史背景與數位發展脈絡不同。從實體交流的經驗中,發現「愛沙尼亞的公務人員認為『數位科技』就像在他們的DNA裡,而『開源』就是數位政府的基礎」但是台灣的政府體系對開放原始碼還是比較陌生,同時,台灣的政策跟服務都是從紙本、實體走向虛擬數位,更需要考慮多元配套。

 

愛沙尼亞為歐盟開放資料成熟度排名第 5 名的國家,截稿至今有 1,560 筆開放資料,領域廣及環境、教育、經濟等。(圖/截取自 Estonian Open data)



李欣穎解釋,愛沙尼亞公民之所以有開源的基礎認知,是因為開源的概念早已在教育與政策過程中落實。「我們教育裡沒有這東西,學校教學是建網站、剪影片,很工具使用導向。」另外她也以「營養衛教」舉例,營養與我們每天吃的東西有關,那麼開源也跟我們每天使用的數位服務有關,這不只是工程師的事。即使不是所有服務都要開源,民眾也要知道開源是什麼。

 

OCF 長期與國外民間社群交流,他們觀察到,相對於其他數位落差、數位監控更嚴峻的國家而言,台灣確實在數位發展上更具有優勢。台灣的網路自由度是亞洲最高,亞洲的民主發展也是國際很關注的課題。另外,俄烏戰爭也帶來一個很大的啟發,那就是基礎建設的韌性。基礎設施是否足夠抵禦外來的攻擊,以及人民對於資安與隱私的危機意識,這都是 OCF 長期投入關注的課題。開源,強調的是創新,以及選擇的權利;開放文化基金會,長期在教育、法制面的努力推展,還有賴持續性的公私協力,無論是政府或民間,提升整體社會的信任程度,「要把開放實踐在生活中。」

 

2022年台灣網路自由度為亞洲最高。( 圖/截取自 FREEDOM ON THE NET 2022 )


推薦閱讀

拚減碳!陽光伏特家力促人人能參與的綠色轉型

2023.10.01 特約記者 賴品瑀

資安即國安 接招資訊戰 數位韌性、民眾個資都重要

2023.07.05 特約記者 賴品瑀

20 年磨一「艦」國造潛艦 航出臺灣自製武器里程碑

2023.07.05 特約記者 賴品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