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 臺灣普拉思
人才與價值創造
科研與前瞻
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
過往議題
智慧長照
循環經濟
數位職能
經濟與創新
產業智慧化與數位經濟
「我們在金融科技、農業、建築、交通應用、文化科技上,進行智慧跨域應用。」
金管會、農委會、內政部、交通部、文化部
讚
留言
0
個讚
0
則留言
0
次分享
一、整合資源建全金融創新環境
調適金融法規:透過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機制、業務試辦措施及與創新者之持續對話,加速調適金融法規,促進各項新興金融商業模式與技術之研發應用,提高金融服務效能。
完善金融服務跨界及跨域合作平台:擴增金融科技創新園區服務資源,提供金融科技新創事業共創空間及輔導資源,設置企業實驗室與數位沙盒平台,鼓勵跨界合作及跨域資源整合發展創新金融服務。
鼓勵金融機構推動「開放銀行」服務:在尊重市場機制與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基於營運策略與業務需求,以自願自律方式推動「開放銀行」服務,並規劃採漸進式分階段推動,第一階段為「公開資料查詢」、第二階段為「消費者資訊查詢」、第三階段為「交易面資訊」。藉由推動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更深層地合作與競爭,達到客戶利益極大化之目的,因此建議各部會可共同研議開放數據資料之共享,讓民眾在數位時代可更便利地以手機完成生活所需。
拓展國際市場及加強國際合作:藉由舉辦金融科技展或金融科技論壇,協助國內業者拓展國際市場,以及引進國際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另透過參與全球金融創新聯盟(GFIN)各項活動,協助業者尋求新商機及促進國際監理機關之合作與協調。
二、提升農業數位化程度,促進產銷轉型升級智慧生產係以導入人機協同機械,提高勞動生產力,建構GIS等空間資訊大數據分析決策模組,推升高質化精準生產,並推動協同合作的智慧化集團栽培模式,提升生產效率。故針對田間作業機械、溫室作業機械及農產加工機械,盤點產業省工/省力、電動化、數位化及智能化等需求,並檢視相關技術或研發成果,找出關鍵技術缺口,透過農機發展社群、交流會等形式,進行跨領域技術媒合及產業應用推廣,以引領農機產業朝高值化發展,並達到降低生產製造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綜效。另強化生物感監測與物聯網技術開發應用,透過生長條件數據分析系統、環境控制策略與數據,達成生產管理智慧化,以推動農業智慧生產管理與智慧物流。建立農業數位轉型之生態系,發展農業群聚共創生態系,透過垂直農業應用領域發展與示範,擴散與支持多元之農業領域創新需求發展。透過建立農業產銷數位轉型推動平台,提供數位轉型輔導、媒合數位產業聯盟、建構農業轉型數位服務雲等服務,結合公私協力之農機創新營運模式,加速農業場域數位轉型,由領頭企業帶領契作戶爭取國際大型訂單,串聯國內外電商平台強化多元銷售,以聯盟商轉成功案例(lighthouse)帶動更多企業加入;藉科技支援於契作農戶數位升級及串聯智慧場域策略銷售,強化數位化整合管理及穩定質量產銷戰略布局,實質提升農產業數位化程度,帶動產業鏈轉型獲利。
三、建築4.0產業數位轉型,發展智慧城市創新服務
建置建築數據中心,發展建築數位雙生建築4.0的發展首重建築資料的基礎建設,建築數據中心即是收集各類型建築物數據與演算法的資料庫,彙整建築全生命週期各階段數據資料,包括BIM、IoT、設備運轉、結構監測等各項數據。建築空間中的靜態與動態資訊將大量的被傳輸與蒐集,透過人工智慧的演算分析,進一步對建築及使用者提供預測維護、災害預防、健康管理以及節能永續等各方面的優化調控策略。因此,將靜態資料作系統性的梳理,以及對動態性資料的取得管理,與資料庫安全性確保等,都是建築數據中心建置的重要議題。此外,更可以配合國土資訊系統(NGIS)3D國家底圖,發展智慧城市各種創新應用與服務,推動在地數位應用(如,自動駕駛、都市風環境模擬等),發展建築數位雙生。
深化BIM建築資訊建模技術應用層面建築資訊建模(BIM)應用含有豐富資訊且易於分享交換的數位模型檔案代替傳統平立剖面書圖,使得建築生命週期各階段能更緊密結合。建築物從最開始的需求規劃、設計理念,到建築、結構、機電設備等各項設計資訊的協調、施工,以及最後建物的維護管理等,均可經由BIM來串連各階段所產生的資訊,以及強大的協調能力來進行建物所有資訊的管理。參考國際指南標準如ISO 19650或資訊分類編碼,精進國內建築全生命週期導入BIM技術指南規範,加強建築產業各參與者建置與運用資訊協同作業之能力,建立完整建築資訊生產線,同時作為建築產業整合IoT、人工智慧、數位製造等技術,以及促進整體建築產業數位轉型的基礎。
推動智慧營造,提昇工作效能與建築品質整合建築構件數位製造與智慧工地,使建築營造過程成為高科技產業的應用場域,以解決缺工、技術工斷層與降低工地勞災。推動DfMA工法結合先端製造技術,開發建築構件數位設計、製造與生產技術,在工廠大量生產後再運至工地組裝,減少工地現場施作項目,降低碳排、縮短工期。推動人機協作智慧工地,使用具有ICT技術的建築機具整地等,即時更新研判各種氣象與環境變化,建構快速應變的工程環境監控平台。
開發智慧建材,創造經濟藍海智慧建材乃是匯集化學、物理、材料、電子、電機、資通訊以及自動控制等領域的知識專長,開發出創新的材料與控制的方法,使建材具有生物體才有的功能,如感測、主動感知、判斷、辨識、處理、致動,乃至於自預警、自修復、刺激反應等,是建立建築物相關設施聯網,進行各種智慧生活應用服務的關鍵,也是推動建築4.0之核心神經元。智慧建材的發展策略將利用國內電子感測、資通訊等優勢產業鏈與建材、建築產業跨域整合,進行創新與可行性驗證,淬鍊智慧建材成為我國高值化之新興產業。推動策略包括:智慧建材的範疇定義明確化、智慧建材成熟度評價與認證推動,場域測試驗證等。
運用智慧維護管理技術,提升建築營運效能開發整合IoT、BIM等資訊技術之建築維護管理服務平台,運用雲端運算的技術,將傳統建築維護管理的被動防範、事後追蹤升級為即時的應變,甚至是事前的預警。協助業主及大樓維護管理業者等,把建物設備維運所產生之龐大的非結構資料轉為有助於營運、服務、能源控管等的關鍵資訊,輔助調適建築物空間品質與優化運轉效能;更可導入AI技術,由預防維護進階到預測維護,提升建築物維護管理品質。
四、發展5G交通應用車聯網資訊平臺,應用AI於公路管理交通應用是未來國家5G建設發展推動下的重點項目之一,除硬體建置外,軟體服務發展所需的基礎資料整備匯流亦為不可或缺的環節。一般預期高精地圖將是未來自動駕駛技術中必要的一部分,我國目前高精地圖製圖技術、內容格式與檢驗程序之標準雖已建立,然而地圖動態資訊的車、路、雲傳輸、交換與數據分析則尚在起步階段。將以未來的智慧道路為構想,規劃智慧道路的設施規範與管理服務制度,蒐集各實驗場域自動駕駛車輛實驗,依據內政部所訂相關規範標準測製高精地圖,並與內政部地政司所建置之雲平臺合作,實驗高精地圖資料蒐集、傳輸、資安防護及即時更新等技術。研發對個別車輛資料以及大量即時交通資訊進行分析技術,瞭解潛在事故地點、交通流量模式、道路施工或活動及道路狀況監控等,未來期能應用於各種交通管理情境,以提升交通管理決策品質,解決各類交通問題,創造交通資料之價值。並針對機車車聯網部分,進行特定場域試行機車智慧安全裝置,藉由車聯網技術研發應用於機車及路側設備,避免路口橫向碰撞以及視線不佳之意外發生,實現降低學生機車意外之目標,未來或推廣至其他商用機車車隊運用避免碰撞衝突。
五、以5G應用場域推升文化科技影響力數位5G具備超高頻寬、超大連結、超高可靠度與低延遲等三大優良特性,應推動以台灣原生內容IP為核心,結合文化藝術表演及策展等專才,運用5G網路技術及AR/VR/8KDisplay等智慧化顯示裝置,創作台灣味故事內容,打造沈浸沉浸式智慧博物館、透過虛實整合內容應用,產製多種體驗視角新劇、3D環形劇場、ARSLAM即時導覽、異地共演與遠距排練等新型態展演內容,希望能帶動文化產業數位轉型需求,打造文化科技新場域與新營運模式,驅動文化產業創新升級,引導示範場域典範移轉。
篩選器
:
熱門推文
熱門推文
最新貼文
地區
地區
台北市
新北市
基隆市
連江縣
宜蘭縣
新竹市
新竹縣
桃園市
苗栗縣
台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嘉義市
嘉義縣
雲林縣
台南市
高雄市
澎湖縣
金門縣
屏東縣
台東縣
花蓮縣
年齡
年齡
18歲以下
19~23歲
24~30歲
31~40歲
41~50歲
51~60歲
60歲以上
全部
全部
人才與價值創造
科研與前瞻
經濟與創新
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
產業別
產業別
水泥工業
食品工業
塑膠工業
紡織纖維
電機機械
電器電纜
化學工業
生技醫療業
玻璃陶瓷
造紙工業
鋼鐵工業
橡膠工業
汽車工業
半導體業
電腦及週邊設備業
光電業
通信網路業
電子零組件業
電子通路業
資訊服務業
其他電子業
油電燃氣業
建材營造
航運業
觀光事業
金融保險
貿易百貨
綜合企業
其他
0
新增成功
0
推文規範
不發佈不實言論、謾罵、誹謗、人身攻擊、猥褻、仇恨或非法的內容。
不發佈涉及電話、住址或個人隱私的內容。
不連續發佈相同內容,或與主題無關之內容。
對於違反規範的推文,本平台保有移除推文的權利。
謝謝配合。
0
不發佈涉及電話、住址或個人隱私的內容。
不連續發佈相同內容,或與主題無關之內容。
對於違反規範的推文,本平台保有移除推文的權利。
謝謝配合。